久久精品九九_久久中文精品_欧美日韩中出_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登錄湛江云媒賬號

吳川:打響“粵劇之鄉”的名片

2018-12-08 10:30 來源:湛江日報 作者:記者李亞強 張鋒鋒 通訊員黎勁風 彭東旭

吳川市粵劇團表演粵劇。

12月5日,吳川市第七屆粵劇文化藝術節在吳川萬和文化廣場落下帷幕,本次粵劇文化藝術節上,共簽訂了演出合同1200多場,達成演出意向2500多場,累計戲金達5000多萬元。

據了解,近年來,在吳川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當地文化部門積極推動吳川文化走出去。通過政府搭臺,文化唱戲,連續舉辦七屆吳川粵劇文化盛典,不僅為廣大群眾提供了豐盛的文化大餐,更打響了“粵劇之鄉”的名片,搭建起供求兩旺的粵劇平臺,實現了文化經濟效益雙豐收。粵劇南派藝術發源地

吳川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更是南派粵劇的發源地。抗日戰爭期間,廣州淪陷后,大批粵劇藝人逃亡至湛江及廣西等地,使粵西地區成為了粵劇的主要舞臺,特別是吳川成為了粵劇的風水寶地。每到“年例”或“誕期”,幾乎每個社區、每條村莊都有粵劇演出。吳川的“春班”吸引了來自全省的上百個粵劇團前來演出,被稱為“粵劇風水寶地”,推動了吳川“南派粵劇”的發展。

南派粵劇是廣東西南部的高、雷、廉、瓊下四府流行的粵劇流派,以粗獷樸實、勇武剛烈的風格著稱。其中,“吊辮”“過山”“吐血”“三上吊”“踩蹺”“甩發”“高臺椅功”等南派武功,技巧卓絕。粵劇南派藝術從練功、排練到演出,體力消耗大,演員要有較好的體質和精、氣、神。目前,很多粵劇南派絕技面臨失傳的困境。但吳川市粵劇團的劇目較完整地保留了粵劇南派藝術特色,并將各種技藝傳授給年青一代。曾代表粵、港、澳粵劇藝術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粵劇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吳川粵劇南派藝術,是研究粵劇的歷史淵源、程式武技、演藝流派的重要依據,是粵劇藝術的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

演員在后臺化妝。

粵劇精彩演出。

粵劇人才長盛不衰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各類娛樂節目的沖擊,傳統的粵劇市場大受影響,從業人員紛紛轉行,但在吳川,情況恰好相反,不僅演出市場活躍,且從事粵劇行業的演員和演出經紀人的人數之多,超乎人們意料。

傍晚時分,華燈初上時,吳川的街頭巷尾,鄉村的屋前樹下,總能見到大大小小曲藝社,男女老少均在敲鑼打鼓聲中,哼上最拿手的粵劇曲段,其樂融融。據統計,該市從事粵劇行業多達2500多人,其中擔當主角文武生、花旦共200多人。該市現有國營團體1個,常年活躍于該市演出市場的民營團體63個,業余團體和曲藝社團81個。省粵劇一團、二團,廣州粵劇團、廣州青年粵劇團,深圳、佛山、湛江等地粵劇團半數以上的主要骨干為吳川籍演員。吳川現有中國戲劇家協會員2人,省戲劇家協會員11人,湛江市戲劇協會員8人,縣級劇協會員1100多人;二級職稱人數17人,三級職稱人數132人,四級職稱人數238人。此外,該市城鄉還有許多默默無聞的各類人才服務于粵劇界,成為該市粵劇行業賴以發展的寶貴資源和財富。

吳川市數以千計的粵劇人才助推了粵劇南派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南派粵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非遺項目,粵劇之鄉吳川功不可沒。

吳川粵劇文化走向世界

2016年,吳川被評為“廣東省戲劇之鄉”,2018年,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推薦名單的公告,78歲的吳川粵劇老藝人林國光榜上有名,成為本次唯一入圍的湛江籍傳承人。近年來,由吳川粵劇團原創新編的《回饋》、《保金與夫人》等佳作頻出,獲得觀眾和業內人士的一致好評。這無不證明著,吳川粵劇文化正逐步走向世界。

此外,近年來吳川連續舉辦的粵劇文化藝術節中,更是吸引到新加坡、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地文藝團體加盟,丁凡、歐凱明、蔣文端、曾小敏、梁素梅、黎駿聲、陳韻紅、孫葉鴻、黃偉坤等梅花獎得主、國家一級演員,及粵、港、澳、桂、瓊等地100多名文武生、花旦同臺獻藝,吸盡了觀眾眼球。其規模之大,名伶之多,觀眾之多,影響之大,前所未有,為粵西乃至廣東一大文化藝術盛會。

早在2008年6月,應新加坡國家藝術節組委會邀請,劇團首赴新加坡參加國際藝術節,演出的9場南派傳統古裝粵劇,盡展獨具特色粵劇南派藝術風格,博得了新加坡觀眾的熱烈掌聲,贏得了新加坡藝術界的充分肯定和贊譽,被新加坡國際藝術節組委會授予“粵劇南派,星耀獅城”紀念牌匾;2012年7月20日至25日,吳川市粵劇團有限公司再次赴新加坡牛車水人民劇場演出,令觀眾如癡如醉,自發響起陣陣的掌聲和觀眾歡呼聲。澳大利亞、馬來西亞、新西蘭、德國、美國等十多個國家新聞媒體現場采訪。粵劇文化節和赴新交流活動,打響了吳川粵劇南派藝術在國際舞臺上的品牌,吳川粵劇走向國際舞臺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粵劇進村莊一舉多贏

在今年的吳川粵劇文化節上,現場共簽訂了演出合同1200多場,累計戲金達5000多萬元。而這樣供求兩旺的現象并非首次,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吳川市每年就分別定期舉行“春班”訂戲會。不僅為各路各派藝術團體到場竭誠推銷各自的“拿手好戲”,還為各鄉村請名班、選名角、訂好戲提供了展銷市場。

2012年,吳川舉行首屆“粵劇文化藝術節”訂戲會就有100多個粵劇、歌舞、雜技團到場自我“展銷”,或設卡位攬主,或展覽劇照顯示陣容,或播放錄像任君挑選,可謂琳瑯滿目。省外某市粵劇團長說:“我們來廣東吳川演一度‘春班戲’,就足夠發全團藝員的半年工資了。”

據統計,吳川全市共有1529條自然村,近八成村莊組織演出,場次達6000場,戲金8000多萬元,觀眾達900萬人次,可以說,吳川是“兩廣”粵劇團體生存和發展的“根據地”和“主戰場”。據業內人士介紹,吳川“演出特區”有四大特點:一是演出點特別多;二是演出范圍特別廣;三是演出周期特別長(除春、秋班演出高峰期外,一年四季均可聞各地演出的鑼鼓聲);四是演出環境(一般鄉村都設有固定大舞臺)特別好。

當國內戲曲市場漸漸滑向低潮,粵劇發展面臨困境時,吳川卻年年“柳暗花明”,每年均有80至130個文藝團體前來展演。各鄉村還“以戲為媒”,以戲會友,洽談生意,“戲中求財”。例如,有多人在南海大瀝經營金屬生意的某彭姓村莊,村民招來老板回村做年例,因在演戲期間與他們簽訂了一批成交金額相當可觀的合同,故而該村連續演“年例戲”近20年,從不間斷。不少當地村民認為,粵劇演戲常演常新,通過在村中演粵劇,不僅加強了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陶冶了村民的文化素養,對在外經商回家捐戲的鄉賢也是一種肯定,可謂一舉多贏。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湛圖片

  • 深中通道背后的“湛鋼力量”
  • 雷州工業“組合拳”真勁!
  • 徐聞海上風電300兆瓦增容項目樁基礎施工全部完成
  • 麻章區舉辦“我心目中的紅樹林”青少年繪畫作品展覽
  • 廣前研學基地正式開園 湛江日報社大型軍旅夏令營火熱招募
  • 震撼!超級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車
    熱點新聞排行
  • 月點擊
  • 周點擊
  • 日點擊
  •   
數字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