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裝載出口手套、清潔用品等82個標箱的“南航737”輪緩緩從茂名口岸駛向湛江口岸,該輪將在湛江卸下自香港進口的外貿貨物23個標箱后,裝上自湛江口岸出口香港的外貿集裝箱,一并運輸往香港口岸,通過進出口集裝箱同船運輸,為外貿船舶更好利用航線、提高船舶裝載量提供有力支撐。
航運是經濟發展的“黃金水道”,而港口則是外貿產業的“壓艙基石”。近年來,湛江把港口作為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支點,加快建設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深化對內對外雙向開放,不斷拓展經濟縱深。
對接大通道,促進“大循環”
“湛江海關支持開通進出口集裝箱貨物同船運輸新模式后,船舶裝載量基本能夠實現每個航次飽和運作,‘順風車’模式讓我們的物流成本更低,至少能節省3萬元/航次,物流效率也更高,按照以前單線行駛模式,同一條船運輸兩地口岸進出口貨物至少要7天時間,現在只要不到3天時間即可完成。”廣東創展物流有限公司、香港海粵船務有限公司負責人黃劍鋒說。
據了解,在進出口集裝箱貨物同船運輸模式下,來往港澳小型船舶通過進出口集裝箱貨物混裝運輸的方式實現在每個港口一次靠泊、一次裝卸即可直接前往香港和澳門。船舶運輸公司可充分整合外貿企業運輸需求開展多港聯運,進一步優化航線和航次安排,提高艙位利用率,加快貨物流轉速度,助力外貿企業降本增效。
此外,湛江海關通過加強場所巡查、視頻監控及進出境船舶軌跡監控等措施,結合推進智慧海關建設和“智關強國”行動,研究推動進出口集裝箱貨物同船運輸和內外貿貨物同船運輸雙軌運作模式,進一步支持湛江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大港口對接大通道,大通道促進大循環。當前,湛江全方位對接粵港澳大灣區、海南自貿港等重大國家戰略,加快打造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物流要素快速流通。湛江被列入2023年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名單,被納入國家現代流通戰略支點城市布局。
擴大“朋友圈”,帶來“大流量”
港口經濟也是“流量經濟”——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等頻繁流動,只有擴大港口“朋友圈”,加強交流與合作,港口經濟才能興旺起來。
2023年4月26日,“深湛組合港”正式啟動,湛江港成為首個躋身粵港澳大灣區組合港“朋友圈”的灣區外港口,實現了湛江港與粵港澳大灣區港口群彼此之間全要素高效、便捷互聯互通,進一步輻射更廣闊的海外國家和地區,為暢通區域物流鏈供應鏈綜合服務鏈提供有力支撐。
該模式打破了港口空間壁壘,實現城際港口間的物流協同和無縫銜接,在功能組合、水路轉運、數據協同、港口合作上實現“多港合一”。依托區塊鏈、物聯網等技術優化,蛇口港和湛江港共享港區代碼,湛江港的出口貨物由此前的“兩地兩次報關”變為“一地一次報關”,縮短貨物中轉時間3天以上,節約物流成本約200元/柜,節省了企業物流運輸時間和人力成本,提高了外貿集裝箱周轉效率,實現了碼頭堆場的物理空間擴展和堆存能力釋放。
湛江港強化對接招商港口全球港航網絡資源,更好地促進粵西地區與大灣區要素連接,推進跨境貿易便利化,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提升監管服務效能,進一步壓縮貨物口岸通關時間,降低物流成本,為地方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新活力。
與此同時,湛江港作為連接粵港澳大灣區、海南自貿港和西部陸海新通道物流樞紐平臺的作用也在持續增強。
5月22日,裝載著601噸膨潤土的海鐵聯運班列從廣東湛江港站發出,前往湖北省鄂州市,為中部地區提供共計24TEU的膨潤土原材料供應。這標志著“印度—湛江—鄂州站(湖北)”海鐵聯運班列線路順利開通。
這是湛江再次用好西部陸海新通道政策,為南亞地區和中國內陸中部地區打通“脈絡”的生動實踐,進一步促進區域經濟貿易發展,提升對外開放水平。
6月21日,一批751噸進口高粱在湛江海關關員監管下順利放行,緊接著“搭乘”西部陸海新通道海鐵聯運班列,駛向貴州遵義,被送上熱火朝天的工廠生產線。在海關指導幫扶下,企業成功享受到廣東省首票境內運費扣減,獲得稅款優惠約0.9萬元,同時企業還可利用自由貿易協定“零關稅”享惠政策,獲得稅款減讓3.6萬元。相關企業表示,湛江海關的優質服務,以及湛江市良好的營商環境,為他們接下來持續擴大進口市場堅定了信心。
“朋友圈”帶來了更廣闊的腹地。湛江市與西部陸海新通道“13+2”的其他成員之間聯系更加緊密,產業發展更加協同,同時深化與RCEP成員國、“一帶一路”合作伙伴的經貿合作,持續擴大西部陸海新通道班列規模,累計開通海鐵聯運班列線路達41條及跨境班列線路6條,輻射國內12省、29市、53站,覆蓋云貴川青以及粵港澳大灣區和海南自貿港等區域。
在向海圖強已成共識的當下,湛江堅持陸海統籌,提升港口能級,不斷釋放航道“黃金效能”,港口集疏運體系持續完善,培育樞紐對樞紐多式聯運班列模式,同時積極探索建設“并行港”,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湛江港—海南自貿港”綜合立體航線網絡,更好為高水平開放蓄勢賦能。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