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2024年首批“湛品”品牌發布會在市農業農村局召開,標志著“湛品”正式閃亮登場。(7月18日《湛江日報》)
一份份“土特產”,既承載著無法割舍的鄉愁,也映照著廣闊的消費市場。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區域自然稟賦不同、生態環境各異,生產的農產品在品種和品質方面也存在差別。古人云,“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正是農業生產的這一特點,決定了農產品具有鮮明的地域性。而這種鮮明的地域性,恰恰是“土特產”之所以“特”,能通過深耕“差異化”“特色化”,從而塑造出自己競爭優勢的關鍵。放大其“特”,打造農產品區域品牌,就顯得非常重要。
正因如此,我市提出要推動“湛品”出圈。所謂“湛品”,報道中用“鮮美湛江 甄選品質”作宣傳語。我們可以理解為,這些“土特產”是能代表“鮮美湛江”形象、產品質量經嚴格把關的“優選好物”。近日,湛江市農業農村局就發布了2024年首批“湛品”品牌名單。其中,10個首批“湛品”區域公用品牌擬認定,33個首批“湛品”產品品牌擬認定。
一石激起千層浪。首批“湛品”名單公布引來眾多網友“圍觀”,其中有兩條高贊評論,道出了其中關鍵——
一位網友說,“記下來了,以后送湛江土特產照單采購就行”。曾經,人們買農產品是去市場采購,瓜果蔬菜按照時令選,米面糧油按照品種挑。然而,近年來,農產品消費升級趨勢明顯,消費者逐漸形成“好山好水出好品”的理念,在購買時更加關心產地和品牌。可以說,擦亮“湛品”品牌名片,是點“土”成金的一條鮮明路徑,也是供給適配需求的必然要求。隨著“湛品”名氣越大、“加盟”品類越多,必然會推動湛江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整農產品結構,消除無效供給、增加有效供給,減少低端供給、增加高端供給,使更多“土特產”由規模化生產向優質、專用、特色生產經營轉變,不斷增強市場優勢和競爭力。
還有一位網友建議,“布置個‘湛品’大賣場,把文中所列‘湛品’聚焦到一起,一站式購齊”。其實這個“大賣場”已經有了,不過是在“云”上。報道提到,“市農發集團研發運營的湛品小程序作為官方優品電商平臺,具有‘湛品’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筆者找到該小程序,發現其中“湛品”琳瑯滿目、應有盡有,也更加符合當下年輕人的消費習慣。首批“湛品”名單公布、“湛品”小程序上線,為企業提供了“大樹底下好乘涼”的優勢。通過塑造區域品牌,為區域內從事這一產業的企業整合地方資源、凝聚產業合力、擴大品牌聲量、提升市場綜合競爭力,“湛品”是真的找到了“出圈之道”。接下來,借力社交媒體,通過直播帶貨等將流量“頂”起來,“湛品”的知名度與好評率必定能水漲船高。
值得一提的是,要做好“湛品”品牌的保護工作。要珍惜這個品牌,在保證產品品質上下功夫。要采取措施,防止區域內質量差的產品“蹭熱點”把整個品牌的口碑做壞了。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