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連三年,廉江市安鋪鎮的“水稻+禾蟲”種養項目年年擴產。益健種養專業合作社的生產規模已達2000畝,畝均年產值達2萬元,其中禾蟲年畝產超200斤,綠色再生稻谷年畝產超800斤。8月10日,記者在安鋪博教禾蟲養殖基地了解到,目前廉江市安鋪鎮與中山市神灣鎮、東莞市道滘鎮并稱廣東禾蟲三大產區,其1200多畝連片生產規模為省內最大,禾蟲食材遠銷川湘閩浙等省。到今年中秋節前后,該基地又將迎來豐產期。
禾蟲學名為疣吻沙蠶,產自河流出海口附近淡水區域,是公認的低脂高蛋白食材,蟲體由60多個體節組成,因在早晚兩造水稻孕穗揚花時破土而出,故名禾蟲。湛江的吳川黃坡鎮和廉江安鋪鎮均是傳統產區。
傳統捕捉技術與科技創新融合,是安鋪禾蟲產業近年來異軍突起的“秘笈”。2015年,安鋪鎮博教村在外創業的羅壯和羅慶龍等村民,決定“試水”國內新出現的禾蟲養殖產業,并從廣州請回從事品牌運營的同學陳毅加盟,從17畝試驗田開始,默默研發。到2018年,試驗田實現穩產盈利,次年另立項680畝“一村一品”禾蟲水稻立體綜合種養項目,2022年擴產至1280畝規模,2023年擴產至2000畝,并籌資2100萬元,立項博教禾蟲養殖深加工項目,建設高標準養殖實驗室和加工車間。目前,“田上種稻地下養蟲”的安鋪博教禾蟲養殖基地,已廣泛引起國內同行關注。
“博教村有著捕撈禾蟲的傳統,我們的父輩,看田邊水道的水色,便能判斷哪塊田有天然禾蟲,然后在關鍵節點設置工具實現高效捕撈。”據羅慶龍介紹,目前,農科院校研發的禾蟲養殖技術已非常成熟,其推廣的瓶頸在于高效捕蟲。
走在博教禾蟲養殖基地里,連片稻田里,茁壯的再生稻青蔥在目,稻下濕潤的泥面密密麻麻布滿了針眼般大小的蟲洞。“我們測算過,每個‘針眼’能帶來兩分錢收益,禾蟲性成熟后像蚯蚓一樣出土,在水中排卵繁殖。”羅慶龍稱,整個規模收獲期只有短短兩三天,因為禾蟲營養價值高,且處于自然界食物鏈的底層,如不及時收捕,附近鷺鳥、水里的魚蝦就會把禾蟲吃光。
“為了‘水稻+禾蟲’可標準化種養殖,我們持續投入研發了8年,從禾蟲選種、育苗孵化和進行對禾蟲規范繁育養殖,以及‘水稻+禾蟲’生態立體綜合種養模式,形成了可實現高效生產的整套農田‘水稻+禾蟲’的規范布局和土壤改良方案,正在完善建成蟲苗孵化車間,同時申報鮮活禾蟲遠程運輸的技術專利。”陳毅回憶說,8年前創業時立下三個基本目標,一是實現捕禾蟲不再“看天吃飯”;二是畝稻年增收兩千元;三是斤谷增收五角錢。前兩個基本目標已實現,對臨江低洼稻田的穩產和增加就業效應凸顯,目前正在運營無農藥化肥的“禾蟲米”品牌和禾蟲稻田生態綜合種養生態示范園區,以及禾蟲加工產業板塊。
不少農科專家到博教禾蟲養殖基地時對九洲江口紅樹林的防潮效應贊不絕口。專家們指出,禾蟲對水質要求高,尤其對鹽度及水溫非常敏感,九洲江入海口上游的水質等生態環境優勢明顯,是國內難得的“水稻+禾蟲”種養模式推廣地。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