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地舉行豐富多彩的活動,倡導尊老、敬老、愛老的傳統美德,喜迎重陽節。(10月11日《湛江日報》)
時節如流,我們又迎來一年一度的重陽節。
重陽節始于西漢,距今已有2200多年歷史。《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月初九,兩九相重,故名“重陽”。“九九”與“久久”同音,有長久、長壽之意。1989年,我國把每年農歷的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2006年,重陽節入選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非遺項目;2013年7月1日起實施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明確規定“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老年節”。如今,重陽節已經從一個節日、一個節點,上升成一種紀念、一種文化。
尊老、敬老,既要老有所養、老有所樂,又要助力老有所為。“銀齡”人才是強大的“寶庫”“智庫”,具有專業、經驗、威望等諸多優勢,近年不少地方充分激發“銀齡”活力,在鄉村振興、矛盾化解、智庫顧問等方面綻放“銀齡”風采。比如有的地方推舉德高望重、閱歷豐富的鄉賢做“和事佬”,充當起排患解紛的重要力量,通過“村民議事會”等形式積極建言獻策,有力地推動了矛盾糾紛調處,激發基層治理內生動力。也有地方組建“銀齡”黨支部、“銀耀”品牌工作室、“銀尚”志愿服務隊等,結合各人不同專業特長,貢獻“銀發力量”。
鼓勵更多老年人發揮余熱、老有所為,需要各方面的合力。
對于家庭而言,親人的肯定與支持是關鍵。子女們應主動與老人溝通交流,耐心傾聽他們的想法和計劃,鼓勵他們去嘗試感興趣的事情。而村居層面,要搭建豐富多樣的平臺,讓老年人能一展所長。比如當下如火如荼的“美麗庭院”建設,大可邀請有專業知識、豐富經驗的老人擔任主講,傳授經驗,既能發揮他們的園藝才能,又能美化環境,助力“百千萬工程”實施。相關職能部門、志愿機構,也應為有一技之長的老年人提供咨詢和指導,給予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志愿服務的老年人適當獎勵,利用當地媒體、政務公眾號多種宣傳渠道,開通專欄專刊,廣泛宣傳“銀齡”人才助力湛江發展的先進事跡,增強其榮譽感、獲得感,以正向激勵動員更多“銀齡”人才參與其中、樂在其中。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希望廣大老年朋友都能保持老驥伏櫪、老當益壯的健康心態和進取精神,通過學習新的技能,如攝影、繪畫、樂器演奏等,提升自己,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參加老年志愿者服務團隊,在公益活動中奉獻愛心,讓“老有所為”成為湛江的一道亮麗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