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日迎來中國傳統佳節端午節。在濱海城市廣東湛江,每年的端午節,除了海上“扒龍船”是必不可少的節目,吃“鴨乸粽”(乸,音nǎ)同樣是當地民眾保持了千百年的習俗。
端午節前,走訪靠近湛江市區的麻章區鄉鎮集市看到,賣粽子的檔口人頭涌動,吆喝聲此起彼伏,多數人買的是用簕古葉子編織成的“鴨乸(母鴨)”粽。
籃子里提了足足30只“鴨乸”的許姓女士告訴記者,她住在湛江市區,孩童年代在麻章的鄉村度過,那時的端午節很少有龍舟賽錦活動,最開心的就是吃鴨乸粽。“往‘鴨乸’肚子里面裝上糯米和豬肉、臘腸、蝦米等餡料,再在餡里加點蛤蔞葉,蒸煮熟后便成了清香可口的鴨乸粽”。
許姨說,小時候,每年的農歷五月初四前,村里的大人就帶著小孩到竹林里、小河邊,采回新鮮而又寬長硬韌的簕古葉子,削掉葉邊上的刺兒,再用開水燙軟。簕古粽有的是用整片手掌寬的葉子包的,有的用削成一條條的簕古葉片織就。整片葉子包的簕古粽,棱角分明,嬌俏可人,用長葉片織就的簕古粽就編成鴨乸樣子。“那年代缺衣少食,更不用說玩具了。‘鴨乸’方頭、長脖、圓身、尖尾,就像一件件藝術品,是小孩的最愛。”
鴨乸粽的餡少不了五花肉,更少不了那種叫蛤蔞的香葉子。包好的粽子倒在大鍋里,煮得香氣四溢。
一位正在賣自己編織的“鴨乸”的顏老伯對記者說,如今的年輕人沒幾個會編織“鴨乸”的,多數鄉鎮集市都有現成的簕古賣了,當然,更多的是編織好的“鴨乸”,生意非常紅火。
顏老伯還說,簕古葉清香,有祛熱消滯、驅風散瘀的藥用療效。因而簕古粽香滑可口食而不膩,藥膳兼備,是廣東及東南亞華人在端午節裹粽時首選的葉子。
而蛤蔞葉能溫中散寒、祛風利濕、消腫止痛,鴨乸粽用蛤蔞葉包肥豬肉作餡,既可以消除豬肉的肥膩,又能中和糯米的濕熱,祛熱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