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5月,雷州市招商引資新增簽約項目12個,協議投資額44.35億元。(7月4日《湛江日報》)
招商引資是項目建設的源頭活水,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頭等大事”。7月4日湛江日報介紹了雷州市和廉江市石嶺鎮的招商引資經驗,其中蘊含的“四兩撥千斤”方法,值得借鑒學習。
過去,我們總是用“千山萬水、千言萬語、千辛萬苦”形容招商工作,一些地方也總覺得招商引資是求人的事情,辛辛苦苦最終未必遇到“確認的眼神”,于是便不愿主動出擊,或是淺嘗輒止,自然成效寥寥。其中,不懂用“巧勁”,是個通病。
在廉江市石嶺鎮的相關報道中,有句企業家的原話——
“石嶺鎮政府對我們比較關注,在工廠選址等各方面大力支持,經常過來訪企問暖,及時解決問題。回鄉辦廠是正確選擇,非常值得。”
短短一句話,有兩個重點:其一,這是“回鄉辦廠”,石嶺在招商時打了“鄉情牌”;其二,石嶺鎮助企業“及時解決問題”“在工廠選址等各方面大力支持”。打動企業的兩個亮點,用的都是巧勁。而其最值得借鑒的,是找“發力點”的方法——精準“找老鄉、回故鄉、建家鄉”,引導更多“湛字號”“廉字號”產業回歸、資本回流、項目回投、人才回聚、總部回遷;要有問題導向,看準企業短板,“力到點上”解決企業的實際困難。比如企業有上游缺下游的,幫忙引下游;有技術有資金的,幫忙拓市場;有項目有市場的,就幫忙融資。一言以蔽之,想在企業所需之前,“預判了企業的預判”。
在雷州市招商引資的報道中,有一處細節同樣值得關注——今年以來,雷州市黨政主要負責人“走訪考察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的企業及行業協會,涵蓋新能源、汽車零部件制造、機械加工、咨詢與服務、外貿產品、燈具等領域”。首先,考察重點圍繞雷州經濟開發區定位出發;其次,在行業協會上求突破。要學這種“借力打力”的方法。客商最明白客商的需求,對市場的變化更為敏感,他們更多是考慮要完善補充自己企業在當地的供應鏈、產業鏈,從而降低企業運營成本。因此,以商招商、產業基金招商、行業協會招商等招商方法,往往會形成“一家企業引來一個集群”的產業聚集效應。這種市場化招商思路、“借力打力”方法,是一個新方向。
近日,人民日報刊發文章介紹了招商引資中迭代升級的“葡萄串效應”。“葡萄串效應”形象地比喻了早期招商策略中“引進一個、牽出一串”的集聚效應。單一成功案例能夠引發一系列的跟隨效應,如同葡萄串上的顆顆果實,雖小卻多。但到了今天,招商引資亟待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提升,更加注重強調“鏈主”的引領,帶動產業鏈的能級躍升。雷州招商,顯然也是朝著這升級版“葡萄串”去的。
要提高招商引資質量,就要學會用巧勁,“四兩撥千斤”。人民日報文章提了三招:一要“從實際出發”。識別具有發展潛力且與本地資源相匹配的產業鏈條,避免盲目招商、同質招商,為“鏈主”企業的發展預留空間。二要“識別千里馬”。對那些擁有關鍵技術或獨特商業模式的“小而美”“特而優”企業,要重點扶持、悉心培育,提供從孵化到成長的全過程支持。三要“筑巢引鳳棲”。優化營商環境,建立產學研合作平臺、產業聯盟等,創造良好創新創業生態,為“鏈主”企業的培育與成長提供肥沃土壤。
今天的招商引資,就是明天的項目和產業,就是未來的經濟增長點。期待更多“四兩撥千斤”的巧勁,以高質量招商引資撐起湛江跨越式、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