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走進企業生產車間,研學實踐增見識。受訪者供圖
夜幕降臨,楊柑鎮布政村火龍果樂園紫紅色、暖黃色的燈光陸續亮起,連點成線,連片成海,宛如散落大地的星辰,蔚為壯觀。這場火龍果“燈光秀”不僅有LED植物光源補光燈的加持,更有一批“小院人”為遂溪火龍果產業高質量發展“掌燈”,照亮鄉村振興之路。
人才蔚,事業興。為貫徹落實湛江市人才工作提質年行動,加快推動新時代人才強縣建設,遂溪縣深化科技人才資源和產業緊密對接,實行“部門領導、院校共建、企業保障、專家指導、團隊常駐、各方支持”的運行模式,大力推動科技小院建設,將有越來越多的高校學子走出“象牙塔”,與“泥土地”“生產線”交融互濟,產出“富農花”“振興果”。
建設一方小院
“鏈”接產才深度融合
被譽為“中國第一甜縣”的遂溪是廣東省最大的火龍果種植基地之一。近年來,遂溪縣形成以火龍果產業鏈黨委為核心,以種植鏈、銷售鏈、加工鏈三大專區為支撐的“一核三區”發展態勢,通過“鏈”上強組織、“鏈”上聚先鋒、“鏈”上優服務、“鏈”上迸活力,推動黨的建設和火龍果產業鏈融合共促,經濟增長勢頭強勁,為遂溪縣加快推進“百千萬工程”注入了強心劑。
在火龍果產業鏈黨委統籌下,火龍果產業成為縣農業支柱產業,全縣火龍果種植面積約12萬畝,產量約50萬噸,畝產量4000—5000公斤,產值超30億元,為火龍果省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但隨著國內火龍果種植面積擴張,一年四季都能采摘,鮮果銷售壓力不斷加大,發展火龍果加工勢在必行,亟須提升優勢產業科技創新水平。
“想要技術創新攻關,打通成果轉化的通道,我覺得人才引聚是亟待攻克的薄弱環節。”在去年黨建共建座談活動中,廣東美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黨支部表示,在火龍果加工產業化精耕細作的十多年里,人才是關鍵技術提升、產業發展最強的驅動力。
遂溪縣始終堅持黨管人才原則,積極探索人才振興和產業發展“雙驅動”的“產才融合”發展模式,通過“黨委聯動共建+合作賦能共贏”同促進,“產業合作項目+創新平臺載體”同驅動,“人才服務+營商環境”同優化,最大限度地引進人才、培育人才、用活人才,跑出鄉村振興“加速度”。
同時,廣東海洋大學為了響應國家農業、農村發展的時代召喚,回應農業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的迫切需求,也需要解決科技人員與農民脫節、科研與生產需求脫節、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的問題,在探新路中與火龍果產業鏈黨委“以產引才”不期而遇。
于是,將實驗室搬到“企業園區”“田間地頭”的廣東遂溪火龍果科技小院應運而生,于2023年10月28日掛牌成立。作為遂溪縣首家“中國農技協科技小院”,該科技小院由廣東省科協、廣東海洋大學和遂溪縣科協共同建設,依托建新鎮火龍果龍頭企業——廣東美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搭建集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社會服務于一體的“產學研用”一體化創新培養平臺,致力于強化“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優勢,帶動火龍果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入駐一個團隊
“小”院興業也育人
在建新鎮那仙村火龍果綜合產業基地,一行行整齊的水泥樁豎起的支架上,火龍果藤相互纏繞,翠綠的枝葉四處發散,蓄勢生長。
廣東遂溪火龍果科技小院專家團隊一部分在果園里觀察作物生長,指導工人們調整參數用無人機植保、農用酵素改良土壤,推動健康高效種植;一部分參觀研發實驗室、發酵果蔬汁生產車間、飲品灌裝車間等,強化產教融合推動創新人才培養。
“科技小院是解民生、治學問、育英才的好平臺,能夠將研究生的部分課程教學安排在產業現場,將產業實際難題變為專業學位研究課題。”廣東海洋大學科學技術部副部長鐘賽意教授作為團隊首席專家,他經常帶隊來到科技小院學習實踐,與“三農”緊密接觸,讓“傳幫帶”的精神深深植根于此。
遂溪縣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興縣原則,以及“不求常在、但求常來”的柔性引才觀念,致力把科技小院納入近悅遠來、才智集聚的“生態圈”。目前,該科技小院的專家團隊以“食品加工與安全”“農藝與種業”“電子商務”等專業學位研究生為參與主體,共有7名專家和研究生長期派駐基層農業生產一線,“對癥下藥”實地研究解決火龍果種植加工中的問題。
科技小院既是實踐課堂,又是“成果轉換車間”。針對新茶飲市場發展迅猛、火龍果飲料品種單一、發酵生產周期長等問題痛點,廣東美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小院科研團隊的幫助下開展火龍果精深加工,以實施湛江市“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專項-火龍果益生菌發酵生產關鍵技術及產業化應用”項目為契機充分挖掘其附加值,開發了火龍果益生菌發酵果汁、火龍果酸奶等新產品。
“在原有的科研基礎上,有專家指導,讓我們在火龍果全株高植化利用上少走了很多彎路。”在產品展廳前,美辰公司負責人何運華詳細介紹各具特色的火龍果衍生產品,有不同加工方式的火龍果風味飲品、自主研發的火龍果果皮活性膳食纖維粉、深度挖掘的火龍果凝膠汁面膜、修枝控果期間產生的烘干火龍果花預制菜湯料包、發酵沉渣制成的火龍果手工肥皂等附加價值高的深加工工業制成品。其中2023年火龍果酵素、果汁等飲品營收額達900萬元。
同時,堅持從生產一線選題,經過多次協商交流及實地調研,聚焦生產實際中存在的關鍵共性問題,火龍果科技小院初步確定了榨汁與護色、果皮果渣高值化利用、果漿益生菌發酵及火龍果+休閑食品等四個課題,還將申報博士工作站,發揮人才“蓄水池”作用,重點服務企業技術創新,協助企業攻破技術壁壘,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延伸小院觸角
助力鄉村“大”振興
小院雖小,卻是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的一片大天地,致力于建成效能多元的“多能”小院。
按照“在發展中規范、實踐中提高、探索中前進”總思路,火龍果科技小院堅持“零門檻、零費用、零距離”服務方式,廣泛開展農技培訓、田間指導等服務,逐步探索出精準服務與定點服務、雙向互動與深度參與緊密結合的農業技術推廣模式。
果農靠經驗種植火龍果,面對土地肥力下降,如何科學施策讓土地“喘喘氣”?看準直播風口,如何推動燕窩果、紅心火龍果等特色農產品的銷售鏈插上“云翅膀”?開展科技志愿服務,舉辦形式多樣的培訓活動拉近與果農的距離,再進行科技推廣宣傳,是科技小院常用的辦法。自運營以來,已經培訓了600多名高素質農民學員,為當地及專區的合作社、農戶打造一個農業技術和人才培訓交流基地。
不僅如此,為讓火龍果銷售鏈協同升級,搶抓“直播電商”數字經濟新機遇,火龍果產業鏈黨委積極溝通聯系電商產業園孵化區建設的鄉村振興人才驛站電商產業園站區,聯合科技小院加快培養、孵化農業電商創業者,推動火龍果及衍生產品進社區團購、進電商直播。
如今,火龍果“燈光經濟”已成為帶動遂溪文化、旅游、科普發展的新經濟增長極。而火龍果科技小院為當地帶來的不單是先進技術,還有更多的創新思維。
身為科技小院領隊老師,同樣也是駐鎮工作隊的科技特派員的楊轉英教授,積極參與村企校聯建工作,助力洋青鎮建成標準化種植3千畝以上的遂溪縣智慧火龍果示范種植農場。在此基礎上,洋青鎮以“文化+產業”為主導,積極打造火龍果生態旅游小鎮,鋪設集生態、農家樂和旅游觀光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生產示范基地,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良性發展。
此外,火龍果科技小院以創建全國科普示范縣為契機,圍繞火龍果特色產業以及火山農業風貌,校企合作實施廣東省科協“火龍果基層科普產業”項目,提升基地的綜合保障服務水平,每年可接待研學、體驗者3000余人次,切實以研學教育為引擎,盤活本土文化資源,打好回引人才基礎,履行科普社會責任,蹚出一條鄉村振興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子。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