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早晨,晨光灑落臉上。我們懷著喜悅的心情,坐上開往雷州青年運河的列車上……
一個多小時的車程在歡聲笑語中過去了,映入我們眼簾的是一幅氣勢恢宏的壁畫,“雷州青年運河”幾個剛勁有力的大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我們沿著前輩的足跡踏級而上,盡管是六月驕陽似火,這里卻是人山人海,黨旗飄飄。我們戴起黨徽,迫不及待地拉開“傳承運河精神,永葆清廉本質”的活動橫幅,在那塊閃耀著“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的牌匾下排好隊,讓相機記下這美好的時刻。
拍完照后,我們跟著景區講解員的步伐,來到了工地勞動場景展示廳,仿佛看到當年三十萬勞動大軍戰天斗地的意志,他們有的手挖肩挑,有的揮著鋤頭鐵鏟,有的拉著車子……以排山倒海的英雄氣概投入到勞動中去。為了提高工作效益,還自制了許多勞動工具,克服了重重困難,為工程建設創造了有利條件,尤其是遇到大塊石頭,除了鋤挖,還用棍撬、錘打等等,什么辦法都想得出來。
走出工地勞動場景展示廳,我們來到黨建工作展示廳,了解到當時為帶領廣大民工自力更生,日夜奮戰,工地各級行政機構負責人都兼任黨組織負責人,積極踐行初心使命,不怕苦,不怕累,勇于擔當作為,真正做到工地在哪里,黨組織就在哪里,共產黨員就沖鋒到哪里。正因為這樣,才會有一批又一批人堅定信念,忘乎自我,忘乎家庭,夜以繼日地投入在工作中。
離開黨建工作展示廳,我們來到民工宿舍用品展示廳,從民工當時所用的工具來看,我們就體會得到當時的環境,他們知難而進,忘我工作,不怕霜露寒凍,吃的是番薯、芋頭及南瓜干,住的是自帶材料搭起的竹木草棚,山頭當床,天當蚊帳,日食工地,夜住山頭,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正所謂:“腳踏地球手托天,氣吞山河服自然。”
雷州青年運河是國家水利風景區,有5000多公里長的河流,孕育著二省三市人民;是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又是廣東省中共黨史教育基地,還是廣東省新時代紅色文化講堂、廣東省紅色革命遺址重點建設示范點。
有了雷州青年運河,昔日干裂的田地換上了綠裝;有了雷州青年運河,昔日貧窮村莊成了富饒的魚米之鄉;有了雷州青年運河,遂溪成了中國第一甜縣;有了雷州青年運河,廉江成了中國紅橙之鄉;有了雷州青年運河,雷州成了中國大糧倉……
啊,雷州青年運河,你用柔軟的波濤撫摸著我們,我們血液中流淌著你的河水,你是“及時水”,你是“母親河”。望著你奔流的風姿,河沿上的樹訴說著你當年的故事……
雷州青年運河啊,你碧綠的河水,綠得深沉,綠得清新,綠得照人。你流淌著三十萬勞動大軍的汗水,流淌著二省三市人民幸福的熱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