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諭
物理類總分674
錄取院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時光荏苒,如白駒過隙,高中三年的生活已畫上了句號。在這一路上,我增長了學識閱歷,豐富了生活體驗,現略作回憶,淺談一下我對高中這一重要人生階段的理解與感悟。
未知與焦慮
2021年8月,我踏入湛江一中,未來三年會邂逅什么、得到什么,我不清楚,身邊的同學多是中考或是自招中的佼佼者。大概是在8月3日的晚上,陳田養老師在和我談心時說到:“放開一點走下去,船到橋頭自然直”。這句話像一針鎮定劑,使我停止內耗與焦慮。我不再花時間去糾結我的選擇是否正確、未來的路是否坎坷,我們能把握的只有當下的每一分每一秒。調整心態踏上旅途的那一刻,未來依舊充滿希望。
找到自己的節奏
為什么有的人學習會感到累?因為他只是在模仿別人,看到別人考前在刷題便跟風效仿,刷了一頁又一頁,到頭來卻不知道得到了什么;看到基礎好的同學考了高分,只想靠幾天惡補來提升成績,卻不曾看到別人背后穩定持續的付出與努力……每個人的專注力、思維習慣、理解能力和吸收速度等都不一樣,盲目地照抄別人的“公式”,不見得高效。相反,當我們在不斷修正中摸索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模式,便可以穩定持續地取得進步,同時避免不必要的內耗,取得自己能力范圍內最好的學習效果。
再者,保持好自己的節奏能夠使我們在大考前保持鎮定,按照自己的節奏去復習備考,很大程度上緩解了我們的心理壓力。
競賽
選擇競賽意味著什么?意味著更少的假期、課內功課要加倍努力、更加艱巨的學習任務以及自主學習的能力。在學習化學競賽的過程中,我接觸到大學化學。對于學有余力的同學,我認為接觸學科競賽還是利大于弊的。首先,在各種抽象的題目中,我對化學這一學科有了更深的理解,也了解到各類前沿的理論與技術,這無疑是對課內知識的強有力的補充;同時,競賽中要求掌握的數學、物理知識也是對高考的補充。其次,競賽并不會限制我們課內的發揮,相反,它可以帶給我們緊迫感,從而提高時間的利用效率,用更短的時間更高效地完成課內學習任務。最后,參加競賽能開拓我們的視野,讓我們結識五湖四海的優秀的人,認識到“人外有人”的道理,在保持謙虛的同時不斷砥礪前行。
學習經驗
首先要強調的是得語文者得高考,尤其到后期高分層各科實力相差不大的時候,能決定誰人勝出的往往是語文。語文學習是一個持續發力的過程,和英語不一樣的是,英語可以在一段時間內看到較為顯著的成果,而語文短期內不一定能有很顯著的進步。但我始終相信:“但行好事,莫問前程”,當然我也相信結果不會辜負每一滴汗水。
其次是數學。作為高考的“重頭戲”,數學的重要性應該不必多說。想要學好數學,基本功首先要扎實。對每個概念的理解、使用的情境、對常見結構的敏感程度等都決定著我們的數學大廈能建得多高多穩。在應試上,則要在確保正確率的情況下盡可能提高做題速度,以留下充足時間應對可能出現的抽象題目。
最后是物化生。學好這幾科需要“善思”,課本往往好像什么都沒說,細細看來卻又好像什么都說了。在課本概念的基礎上,我們還應多思考:它是怎么來的?能和什么扯上關系?有什么共同點?嘗試推導一些物理現象的成因,盡管推導可能是錯誤的,但這個思考過程可以加深我們對現象的理解與記憶。例如化學里面的勒夏特列原理,一言以蔽之其實就是平衡會向能夠減小外界影響的方向移動;物理里面的楞次定律,所謂“增反減同,增縮減擴,來拒去留”其實就是電磁感應現象會減小外界對初態的影響……對這些現象的共性的思考,這個思考的過程無疑能讓我更好地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這些學科。
人際交往
三年的時間,說和同學沒有任何矛盾顯然是不太現實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個性,我們能做的就是尊重差異,做到和而不同。身邊的同學既是競爭對手,又是良師益友。在競爭與合作中我們相互欣賞,發現彼此的優點和長處,也在群體中反思自我,不斷完善。
最后,能夠充實而富有收獲地走完高中三年,單靠個人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學校的支持、父母老師的陪伴、友好上進的同學都是不可或缺的。樹影斑駁的南方路、燈影搖曳的狀元橋、揮灑汗水的風雨籃球場、福文樓上窺見的那一抹夕陽,都將永遠鐫刻在我的腦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