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海島東南碼頭乘坐快艇出海,一路破浪疾行,歷經半小時,一座巨大的“海上堡壘”才映入眼簾。9月2日,記者登上目前廣東規模最大的海上養殖裝備——半潛錨泊桁架式智能養殖平臺“恒燚1號”。
半潛錨泊桁架式智能養殖平臺“恒燚1號”
“恒燚1號”采用八點錨泊定位,具有良好的抗風浪能力。
記者登上目前廣東規模最大的海上養殖裝備。
比11個籃球場還要大
“恒燚1號”總長101米,總寬47.5米,總高27.5米,重達2000噸,平臺最多可同時滿足約50人登乘游玩,比11個籃球場還要大,是當之無愧的海上“巨無霸”。
平臺設計養殖水體達6萬立方米,共分為6個獨立的1萬立方米的養殖水體,養殖水深可達25米,為魚類提供了廣闊的生存空間。獨立的養殖水體也意味著,在這里可同時開展6個不同階段、不同魚種、不同工藝的養殖科研和生產任務。根據估算,6個養殖水體若全用于養殖金鯧魚,年均產值規模達0.72億元,若全用于養殖章紅魚,年均產值規模達1.35億元。
據了解,“恒燚1號”采用八點錨泊定位,具有良好的抗風浪能力,能夠在波濤洶涌的海面上保持穩如泰山。同時,還配置可抵御16級臺風的壓載系統,可實現快速上浮或下沉。自投產以來,這片海域已受到7次臺風影響,目前養殖的魚沒有遭受損失。
太陽能電池板既能遮擋太陽,又能將太陽能循環利用。
工作人員可以通過智慧漁業顯控系統實時觀察“恒燚1號”的各項數據。
行走在“恒燚1號”的廊道上,猛烈的陽光都被“屋頂”——太陽能電池板擋住了。
自動化養殖節省人力
隨著工作人員按下開關,飼料自動投喂系統每隔一段時間就自動啟動,儲存在飼料倉的飼料通過管道運輸,從播撒器噴灑而出,金鯧魚紛紛游到水面上搶食。
在視為平臺“智慧大腦”的控制室里,工作人員可以通過智慧漁業顯控系統實時觀察“恒燚1號”的各項數據,不僅有養殖溫度、溶解氧、PH值、浪高等主要水質參數,也能實時監測濕度、風速、光照、流速、流向等養殖參數。
工作人員坐在電腦前,就能通過水面相機、水下自清潔相機、水下立體相機、被動水聽器、主動雙頻圖像聲吶等智能傳感器,在監控界面看到各個養殖水體里魚類的生長環境,觀測預警監測欄里水質狀態、平臺姿態、空氣環境、魚群狀態、設備狀態等項目是否都處于綠色安全狀態。一旦收到系統提示,就可以通過控制室兩側墻上的按鈕和儀表盤,控制平臺完成上浮下潛、網箱清洗、飼料投喂等作業。
“現在平臺上僅需4名工作人員,就能實現3萬余尾章紅魚和33萬余尾金鯧魚的養殖工作。”工作人員介紹。
“恒燚1號”干凈整潔的住宿環境。
養殖水體里的章紅魚。
太陽能解決日常供電需求
行走在“恒燚1號”的廊道上,記者發現猛烈的陽光都被“屋頂”擋住了,感覺陣陣陰涼。抬頭一看,這“屋頂”竟是一塊塊太陽能電池板構成的。這樣既能遮擋太陽,又能將太陽能循環利用,滿足平臺的日常供電需求,令人感嘆設計者的巧思。
據工作人員介紹,日常生活用電基本可以依靠太陽能滿足。同時,平臺上還配備了柴油發電機、光伏及儲能系統,遇上極端天氣可以啟用,以保障平臺正常運作。
值得一提的是,“恒燚1號”也充分考慮到了駐守工作人員的吃住問題。兩間干凈整潔的四人間可滿足8名工作人員住宿需求,一旁的廚房里廚具齊全,餐廳布置溫馨,幾臺冰箱里凍著這次補給周期的生鮮食品,5G網絡覆蓋全平臺,為工作人員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環境。平臺上還建有海水凈化和污水處理系統,生產生活垃圾定期運回陸地處理,日常作業基本實現“零碳”綠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