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九九_久久中文精品_欧美日韩中出_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登錄湛江云媒賬號

秦始皇帝陵兵馬俑考古發現50周年

半個世紀孜孜探尋 穿越2000年“俑”煥光彩

2024-09-18 11:25 來源:新華社

這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多彩世界,這是一處啟迪后世的玄妙空間,這是一座世界文明的文化坐標。

沉睡2000多年的秦始皇帝陵的“地下軍團”——兵馬俑,一經發現即震驚世界,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半個世紀間,在幾代考古工作者持之以恒地探尋與追問下,兵馬俑考古發掘與文物保護取得了豐碩成果。

秦風揚中外,文韻爍古今。栩栩如生的陶俑、氣勢磅礴的軍陣,實證了中華文明發展的輝煌歷程,彰顯著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

秦始皇兵馬俑。新華社 發

發現兵馬俑:秦軍雄魂展風華

巍巍秦嶺下,幽幽驪山旁。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的陵寢坐落于此。

巨大的地上封土、規整的地下墓葬。司馬遷曾在《史記》中這樣描述這座古老而神秘的陵寢:“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為后世留下許多懸念和遐想。

這其中,兵馬俑的發現生動又離奇。

1974年春,在陜西省臨潼縣(現西安市臨潼區)西楊村,當地農民在打井時發現一些陶俑碎片。“這些陶俑碎片橫七豎八地散落在打井現場。有人猜測是磚瓦窯,有人說是古廟塑像。”時任秦始皇陵兵馬俑考古隊領隊的袁仲一回憶道。

雖然發現的是陶俑碎片,但初步拼對出的幾尊陶俑足以在當時的考古界引起轟動:從陶俑的發型服飾、神態姿勢,到同時發現的銅鏃和銅弩機……可以看出,這是秦代的武士俑!

專業考古隊隨即成立。自此,一代代考古人在這里持續進行兵馬俑考古發掘和研究工作。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許衛紅,曾在兵馬俑一號坑第三次考古發掘中任領隊。一尊彩色陶俑的出土瞬間,至今仍讓她記憶深刻:用手術刀輕刮一塊籃球大的“土塊”,浮土散去,粉頰朱唇的彩色陶俑漸露真容。“與‘他’對視的那一刻,我仿佛面對著一名活生生的秦代戰士。”

2023年,兵馬俑一號坑第三次發掘成果公布——新發現陶俑陶馬200余件、初步厘清了軍陣的排列規律、明確了秦陵陶俑的制作程序。

半個世紀里,兵馬俑的考古發掘和保護研究不斷取得重要成果,為世人徐徐展開2000多年前宏偉壯闊的歷史畫卷:

數量驚人——兵馬俑一、二、三號坑被相繼發現,總面積達2萬多平方米,埋藏著約8000件陶俑陶馬,以及數以萬計的銅鏃等兵器;

布局規整——三個兵馬俑坑排兵布陣規整,還有分列的兵營、軍幕等功能區分,攻守兼備、組織嚴密;

制作精巧——兵馬俑不僅身姿服飾各有差異,連臉型都有“國”字、“申”字、“甲”字等多種,配合表情、胡須、發型等變化組合,可謂“千人千面”。

“秦始皇帝陵兵馬俑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焦南峰說,“以兵馬俑的發掘為起點,中國考古界對秦陵、秦文化的研究不斷取得進展。”

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秦始皇帝陵(含兵馬俑坑)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守護兵馬俑:匠心妙手煥光彩

令人驚嘆的是,兵馬俑最初深埋于地下時,并不像今天看到的那般“灰頭土臉”。考古資料表明,兵馬俑原是通體施彩,有朱紅、粉綠、赭等十多種顏色。

“經過兩千多年的深埋,那些保存下來的顏料出土后15秒就開始變化,4分鐘內就完全脫水、起翹、剝落,有的就遺留在泥層上。”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保護部主任夏寅說。

俑身彩繪如何保護?陶俑碎片怎么修復?50年來,文物保護修復工作者孜孜不倦探尋答案。

“兵馬俑一經出土,先要經過探傷、檢測等‘體檢程序’,再進行加固、拼對、粘接、補全等修復工作。”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修復專家蘭德省說。為留住“真彩”,中外合作開展文物科技保護研究,系統揭示了彩繪的層次結構、物質組成、工藝以及損壞機理。“我們使用抗皺縮劑和加固劑聯合處理法,保住兵馬俑表面色彩的同時,減緩了褪色速度。”

“我們還在顏料中分析出一種尚未在自然界中發現的紫色顏料——硅酸銅鋇。這對研究我國古代顏料史具有重大意義。”夏寅說。

近年來,文物保護修復工作者運用現代科學技術,不斷攻克兵馬俑等珍貴文物在考古發掘、保護修復中的難題。“秦俑彩繪保護技術研究”“考古現場脆弱性文物臨時固型提取及其保護技術”等項目分別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高光譜色彩分析“診斷”彩繪文物病害,空地融合三維建模技術進一步厘清遺址的規模形制等……科學力量的不斷注入激活文化遺產保護“一池春水”。

保護修復研究是為更好地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線上展廳”,點開500億像素的兵馬俑一號坑室內全景圖,俑坑里每尊兵馬俑的發髻、表情纖毫畢現。互動體驗產品“云游百戲俑”則將實景與VR技術結合,再現秦朝宮廷場景。

“鎧甲軍吏俑、鎧甲武士俑、跪射武士俑……現場真是氣勢恢宏,線上展廳的細節更是震撼人心!”身為“文博迷”的游客王楷激動地說。

“近期,在兵馬俑考古現場建設的應急保護實驗艙、發掘與保護平臺投入使用,可以實現考古發掘、科技考古與文物保護同步進行。”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長李崗說,“未來我們將更加注重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提高秦陵考古的發現和分析能力,加強考古成果的創新性轉化。”

對話兵馬俑:古老文明揚中外

“‘他’2000多歲了,但盔甲和頭發上的細節依然清晰可見!”站在一尊陶俑前,英國游客塔米拉不禁驚嘆。

兵馬俑的發現,讓這片土地從山野鄉村變為世界聞名的旅游景區。截至目前,已有超過1.6億人次國內外游客前來一睹“大秦雄風”。其中,2023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接待游客超過1100萬人次,創建館以來年觀眾數量最高紀錄。

這里也成為向國際社會展示中華文明的“金名片”,先后接待外國元首和政府首腦200余人次。作為“文化使者”,兵馬俑不斷走出國門,作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向國際社會展示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

如今,兵馬俑已在美國、英國、西班牙等49個國家和地區展出,舉辦了277次展覽,深受外國觀眾喜愛。1976年,秦兵馬俑首次出國展出地是日本。2022年,兵馬俑再次到日本展出,為期一年的“兵馬俑與古代中國——秦漢文明的遺產”展覽,吸引了超過40萬名日本民眾。

與此同時,國際間學術交流與合作持續加強。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牽手”德國、比利時、英國、法國等多個國家的研究機構及國內多所高校,多年來不斷探索未知、解答謎題,在土遺址保護、陶質文物修復技術優化、秦時期手工業生產等領域開展合作研究,研究成果也不斷轉化應用在文物保護與修復工作中。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副院長周萍說:“在合作中,不僅要共同開發適用于文物保護實際的技術體系,還要共同培養從事文物科技保護的青年人才。文化遺產屬于歷史,更屬于未來。”

今年5月,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與法國文化遺產科學基金會簽訂合作協議,共同就木質遺存與土遺址保護開展科學研究,合作開展巴黎圣母院修復和秦始皇帝陵兵馬俑保護工作。

“半個世紀以來,中國考古學的蓬勃發展,推動了以兵馬俑等珍貴文物為代表的秦陵遺址考古工作取得重大發現和研究成果。”李崗說,“我們置身于考古工作的黃金時代,探尋中華文明基因密碼、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魅力,是新時代考古工作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 

編輯:張雅婷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湛圖片

  • 【專題】奮進強國路 闊步新征程
  • 【專題】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70周年
  • 晚霞映紅天
  • 雨后游興濃
  • “花好月圓·我在霞山過中秋”傳統文化暨全民國防教育月主題活動舉行
  • 觀海賞月 共度良宵
    熱點新聞排行
  • 月點擊
  • 周點擊
  • 日點擊
  •   
數字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