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網信湛江”微信公眾號發布消息稱,湛江廉江警方依法查處一起網絡散布謠言案件,行政拘留1人。
近年來,每當一些社會熱點事件或社會大眾關注的焦點議題出現,各種網絡謠言亂象便頻出,不僅嚴重擾亂網絡信息傳播,更會惡意制造各種信息混亂和恐慌亂象,嚴重干擾大眾對信息的識別判斷與社會的和諧穩定。10月12日,“網信湛江”微信公眾號發布消息稱,湛江廉江警方依法查處一起網絡散布謠言案件,行政拘留1人。其中提到,10月10日20時許,廖某在網上蓄意編造不實信息,謊稱“事故致1人死亡”,造成不良社會影響。10月11日11時許,廉江警方依法傳喚廖某到公安機關接受調查。經查,廖某為博取眼球,企圖通過網上發帖尋求關注,其行為涉嫌虛構事實擾亂公共秩序,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的相關規定。
“真相還沒有穿上鞋子,謠言已經跑遍了全世界。”一些視頻、信息看起來似乎很“重磅”,企圖在網上掀起一輪又一輪波瀾、收割一波波“流量”,但實則卻是肆意編造、空穴來風,是徹頭徹尾的謠言、謊言。這些謠言背后,都有著怎樣的“套路”?其一,越是“離大譜”“放大招”,越能觸發“傳播鍵”。個別自媒體臆測編造公共政策、虛構突發案件事件,盡管信源模糊、細節不清,甚至有“斷章取義”“移花接木”等操作,卻令一些網友信以為真,甚至辟謠后還在盲從。其二,越是挑動社會敏感神經,越能夠“吸睛”。個別自媒體為求流量“帶節奏”,往往利用當下熱點,如車禍事故、惡劣天氣、疾病傳播等消息,添油加醋帶動公眾情緒,更以“懸疑標題黨”販賣焦慮。特別是社情類話題呈裂變式擴散,謠言借助網友的關心與共情傳播,引發擔憂、恐慌情緒。其三,將一些視頻、圖片進行歪曲“解讀”,比如杭州一女子只是去取個快遞,就被偷拍污蔑為“有婦之夫出軌快遞小哥”;大四女生日常分享穿搭造型,卻被盜圖污蔑為“海王中的女霸王”。造謠者一句“玩笑”草草帶過,受害者卻在“自證清白”路上步履維艱。
面對這些網絡謠言,必須敢于“亮劍”、重拳打擊。要加強普法宣傳,提高公眾的法律意識和媒介素養,讓更多人知道網絡不是法外之地,更不是有害信息滋生、蔓延的土壤。要堅決維護法律權威,加大對網絡謠言制造者和傳播者的懲處力度,提高違法成本,切實發揮法律的威懾震懾作用,形成“莫造謠,造謠必被捉”的社會共識。互聯網平臺也要行動起來,加強自查自檢,對肆意捏造消息、帶動公眾情緒、惡意販賣焦慮的自媒體,要嚴肅處理。而作為互聯網使用者的我們,也應做到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對那些放任網絡謠言大量傳播擴散的平臺,以及通過“蹭熱度”“帶節奏”“賣焦慮”來引流牟利、敲詐勒索的自媒體,要果斷投訴、“取關”,共同營造良好的網絡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