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半年孩子總說兩側鼻子不通氣、流鼻涕,原以為是鼻炎,也就沒重視,萬萬沒想到……”10月24日,拿到病理報告單,看到單子上寫著“癌”,小明媽媽當場淚崩。
從今年4月起,家住北侖柴橋的15歲男孩小明就經常鼻塞流涕,兩側鼻子堵得難受。當時正是春夏之交,以為是尋常的鼻炎,小明媽媽也沒有過多在意。
醫生正在為小明做檢查
可是,這“鼻炎”并沒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失。10月初,小明鼻塞變得嚴重起來,堵得也更厲害了。看著孩子睡覺都睡不好,小明媽媽便帶著他到北侖區二院耳鼻喉科就診。
在鼻內鏡視角下,接診醫生耳鼻喉科主任鄔忠偉發現小明右側鼻咽部有一1.8cm*1.3cm大小的腫物,經進一步系統檢查及腫物活檢,最終被確診為鼻咽癌。
幸運的是,小明的病情還算發現及時,腫瘤尚處于早期。
鄔忠偉醫生告訴小明媽媽,“只要經過規范的治療,鼻咽癌的治愈率相較于其他癌癥來說算是比較高的。尤其是初期的鼻咽癌病人,其5年存活率高達90%以上。”接下來,小明將接受系統的治療。
27歲抗癌網紅因鼻咽癌去世
10月22日,抗癌網紅博主“劉叮黨”(本名劉恒恒)因鼻咽癌不幸離世,年僅27歲。
據博主社交平臺公開信息,劉恒恒與妻子于2022年結婚。新婚后不久他便確診鼻咽癌晚期,妻子不離不棄陪伴照顧兩年。
劉恒恒生前體型較胖,體重達到190斤,確診后短短幾個月,他變得瘦弱不堪,甚至妻子都能徒手將他抱起來。
可怕的鼻咽癌
據媒體報道,鼻咽癌是指發生在鼻咽腔頂后壁或側壁的惡性腫瘤,高發人群為40-50歲的男性。該病有明顯的種族易感性及家族高發傾向,世界上幾乎一半的新發鼻咽癌患者在中國。
EB病毒是導致鼻咽癌的重要因素之一,咸魚、腌肉、腌菜這類食物含較高的亞硝胺鹽,尤其是一種稱之為二亞硝基哌嗪的物質含量特別高,均被認為與鼻咽癌發病關系密切。
此外,鼻咽癌發病的種族特異性和家族高發傾向,提示鼻咽癌發病可能與血緣和遺傳有關。
很多人也關心鼻炎會不會發展成鼻咽癌。
對此,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常務副院長馬駿表示:
沒有證明顯示鼻炎患者會發展成鼻咽癌;但鼻咽癌會出現鼻塞、涕血、耳鳴等癥狀和鼻炎很像,容易混淆。因此鼻炎患者如果合并了鼻咽癌較難發現,鼻炎患者如出現癥狀加重需防范注意。
鼻咽癌偏愛哪些人?
鼻咽癌在我國常見于華南及東南沿海地區,又被稱作“南方癌”。鼻咽癌為何“偏愛”這些人?
地域因素:南方地區的氣候濕熱,空氣濕度大,這種環境有利于病毒的傳播和生存。而鼻咽癌的發生與EB病毒感染密切相關,因此南方地區的人群更容易感染EB病毒,從而增加了鼻咽癌的發病風險。
飲食習慣:南方地區的飲食以海鮮、腌制食品為主,這些食物中含有大量的亞硝酸鹽等致癌物質。長期攝入這些物質,可能會增加鼻咽癌的發病風險。
遺傳因素:鼻咽癌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南方地區的家族中有鼻咽癌病史的比例較高。這使得南方人在遺傳上更容易患上鼻咽癌。
“早期鼻咽癌癥狀極其隱匿,大多數沒有癥狀。像小明年紀這么小的,確實比較少見,更容易被忽視。”鄔忠偉醫生在接受采訪時說,對于鼻咽癌,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至關重要,是提高患者預后、降低死亡率的關鍵。一旦出現反復鼻塞、耳悶、聽力下降等癥狀時,應及時到醫院檢查明確病因。
此外,鄔忠偉醫生還提醒,鼻咽癌比較典型的癥狀有回吸涕帶血、單側耳悶耳脹、頭痛、頸部無痛性腫塊、視物模糊、眼瞼下垂等。鼻咽癌并非絕癥,其本身對放射線極為敏感,因此放射線治療是早期鼻咽癌的最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