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湛江東海島民安街道,一座座現代化的漁網廠房遍地開花,廠內自動化機器轟鳴著飛速運轉,彰顯著這里的勃勃生機。傳送帶上,一批批產自島內知名企業——中科煉化的高品質聚乙烯顆粒正在被熱壓拉絲,經過一系列精細處理后被編織成一張張結實耐用的漁網。沿著中線公路漫步,沿街的小商戶掛滿了各式各樣的手工編織小型捕魚籠、傳統手拋網等簡單漁具,供當地漁民選購。另一邊,一輛輛貨柜車滿載著新型桁架類網箱和新型重力式深水網箱等優質網箱、網具產品,飛馳著駛向全國各地,奔向更廣闊的市場。
漁網生產企業全自動生產車間。 通訊員黃漢杰 攝
小漁網織出大產業
全力打造海洋新質生產力集聚區
捕魚是民安人的“老本行”。20世紀80年代起,國營漁網廠在民安開設,培養了大批行業專業人才,當地幾乎家家戶戶、男女老少都是漁網編制的能手。在編織手藝的發展過程中,民安人充分展現了群眾智慧和創新精神,不斷升級編造材料、改進技法和創新樣式?!懊癜簿W”憑借其精巧的編織工藝、卓越的承重能力、耐用的編織材質等優勢,逐漸在東海島、雷州、坡頭等地聲名鵲起,東海島漁網產業雛形顯現。
海洋經濟方興未艾,“民安網”如何在這片新藍海中撒開大網、收獲更多?湛江經開區全力打造海洋新質生產力集聚區,推動漁網經濟產業化、漁網產業工業化。
海洋是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加速漁網產業發展是經開區加速海洋科技創新、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培育壯大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關鍵舉措。經開區充分盤活民安漁網編織的優勢資源,將漁網產業納入東海島大工業發展藍圖,奮力打造高水平漁網工業區,構建了產業特色鮮明、科技創新驅動、業態類型多樣的海洋裝備產業集群。
“民安漁網工業區企業數量多,產品品類豐富,我們可以迅速與多家企業洽談價格,短時間內考察多家不同廠家的生產工藝,在對比中選購到既高質量又價格實惠的產品?!币晃粊碜愿=ǖ牟少徤瘫硎?。
經開區強化各類要素保障,全面實施優化營商環境行動,率先實現“拿地即動工,拿海即開工”,疊加“百千萬工程”政策利好,漁網工業區內形成了“產業集群+龍頭企業+中小企業”“龍頭企業+農戶”“中小企業+村集體+農戶”等多元化發展模式,推動“小漁網”實現從手工到機械化、從分散到集約、從淺海到深海、從本土走向全球的跨越式發展。
“經開區服務企業質效高,優質的營商環境和貼心服務為企業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闭拷鄙虝L、漁網行業從業者蔣銘格為經開區營商環境點贊,表示將繼續為經開區發展貢獻力量,期待更多企業家來經開區投資創業。
目前,民安漁網工業區內共有行業市場主體73家,規上工業企業4家,行業企業9家、個體戶60家,獲得專利授權48件,行業產值超3億元。
小漁網織入全鏈條
充分發揮上下游產業協同發展優勢
“我們在民安投資建廠主要是因為這里具備從漁網生產、種業、養殖、裝備和精深加工的海洋經濟全產業鏈優勢?!闭拷榘l實業負責人說。
東海島石化產業園作為全球領先的煉化基地,匯聚了眾多漁網產業上游企業。將漁網業融入石化產業鏈,在石化產業循環經濟體系中推動漁網業與石化行業的深度融合發展,是經開區的獨特優勢。
“中科煉化生產的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從化工園區運送到漁網工業區僅需20分鐘,高效、便捷的運輸顯著降低了我們的生產成本,高品質的生產原料也讓我們的產品更加優質,更具市場競爭力,獲得更多客戶選擇?!闭拷殱O具公司相關負責人說。
近年來,隨著巴斯夫等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在化工園區內相繼落成投產,經開區依托自身產業優勢,在推動產業融合發展方面不斷發力,根據每年淡旺季時節不同舉辦各類產業對接活動,為上下游企業“牽線搭橋”,促成“結對共建”,推動石化產業與漁網產業形成互補共生、協同融合、聯系緊密的發展共同體,為綠色經濟發展注入藍色動能。
培育漁網業龍頭企業作為海洋牧場建設的先行者和引領者,是經開區推動產業價值鏈向高端化發展的“關鍵一招”。東海島,這片擁有40萬噸級主航道、超過30公里海岸線和206公頃廣闊海域的寶地,以推進實施“百千萬工程”為總牽引,堅持發揮自身海域廣、海岸線長的優勢,加力產業資源橫向聚集、縱向整合,構建起集海洋漁業種業、養殖、裝備、精深加工和海洋運輸于一體的現代化海洋牧場全產業鏈條。湛江經緯、湛江海寶等一批漁網業龍頭企業憑借全產業鏈條的綜合勢能,實現了從單一業務向多元化、綜合型企業的蝶變升級,向藍色海洋挺進。
“目前,湛江經緯實業有限公司已從傳統的漁網具產品研制、開發、生產,擴展到網箱安裝施工、深海養殖和水產品加工銷售等多個領域。在東海島現有員工500多人,年產各種漁網具6000多噸、水產品5000多噸,建立了自己的深水網箱養殖基地,擁有各式先進機械設備500多臺/套,周長90米以上的深水網箱100套,養殖工船20艘。”該公司總經理張春文說。
小漁網織就富民夢
聯農帶農實現“家門口”就業創業
清晨,村民譚海娟在送完孩子上學后,匆匆趕往村口的漁網加工車間。在這里,她和其他村民們一起,用靈巧的雙手編織著各式各樣的漁網。不僅她自己在車間從事大型漁網的編織工作,家里的老人也在家里編織小型號的漁網。這些漁網根據材質和大小的不同,售價從幾元到幾十元不等。每個月,她們都能根據工作量獲得一筆可觀的收入,為家庭生活增添了不少助力。
通過產業振興帶動鄉村振興,聯農帶農,以工補農,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帶領廣大東海島農民群眾共同富裕是經開區干部群眾樸素的愿景。在漁網工業區,像譚海娟這樣在工廠工作的漁網編織工人有800余人,人均月收入5000余元。在東海島,通過漁網產業帶動在家門口從事簡單編織工作的超過萬人,從業人員年齡從20歲到70歲不等,帶動群眾人均每月增收3000余元。
為了能讓村民們捧牢“錢袋子”走好致富路,經開區不僅全力扶上馬,還要送一程,定期與企業、職業技術學校聯合舉辦“編織能手”技術培訓,為村民提供學習交流機會強化專業本領;定時舉辦的“海洋工匠”擂臺賽,提升村民自身素質和職業競爭能力,在“家門口”打造一支技術過硬、創新能力強的編織隊伍。今年以來,統籌各大企業統一舉辦“漁網產業招聘夜市專場”、“藍色招聘專場”等招聘會10余場,讓村民們在家門口“逛街”就能找到稱心的工作。
小漁網同樣也“網”住了各類人才精英到島上就業創業?!拔乙划厴I就選擇到東海島工作,這里海洋類的產業發展時間長,科研氛圍濃厚,這樣的環境對于個人的長期發展非常有利?!睆V東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專業碩士研究生黎東說。
在漁網工業區內,像黎東這樣具備高學歷和專業技能的從業者有80余人,他們當中不乏中高級職稱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隨著漁網產業的興盛,東海島還涌現出了一批年輕的創業者,他們在漁網工業區附近選址,利用“互聯網+電商”平臺,將漁網產品推向全國乃至全球市場,進一步拓寬了漁網產業的發展空間。這些高層次人才在東海島這片充滿活力的土地上埋頭苦干,不僅實現了個人的職業理想,更為推動經開區海洋經濟的繁榮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