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獲悉,浙江第一座考古博物館臨平玉架山考古博物館預計于今年4月對公眾開放。隨著考古博物館的建成投用,這里將有臨平遺址群、茅山遺址、玉架山遺址三大主題展館的海量文物展陳。未來,玉架山考古遺址將從考古現場變為人們走進遠古歷史、感受悠久文脈的重要基地。
玉架山考古博物館俯視效果圖
玉架山考古遺址位于杭州臨平經濟技術開發區,距離良渚古城遺址約20公里,出土文物達8000多件,曾在2011年入選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玉架山考古博物館占地約27畝,總建筑面積約2.5萬平方米,建成后主要展出臨平遺址群、茅山遺址、玉架山遺址等考古發掘研究成果。與玉架山遺址公園遙相呼應,博物館巧妙地以“山形”作為意向,其高低錯落的屋面和大面積開放式石材幕墻,營造出一種現代而高級的美感。
玉架山考古博物館全景效果圖
玉架山考古博物館全景效果圖
玉架山遺址是新石器時代遺址,為6個相鄰的環壕圍溝組成的良渚文化完整的聚落遺址,總面積約15萬平方米。2008年以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多次進行發掘,雖尚未完全發掘揭露整個遺址,但各環壕內均發現有從早到晚的墓葬和建筑遺存,說明這些環壕應是同時存在的。在平面布局上環壕Ⅱ一環壕Ⅵ對環壕Ⅱ形成了環抱之勢,從相對位置、遺址面積、墓葬等級和數量等多方面,都反映了環壕I在整個聚落中的重要地位。玉架山遺址由多個環壕組成的環壕聚落現象,為研究良渚文化的社會組織結構及其人口數量、氏族內部和氏族之間的等級差異等都提供了全新的材料和視野。
玉架山遺址
玉架山遺址的發掘,第一次發現了由多個環壕組成的環壕聚落,這種聚落模式不僅是良渚文化的首次發現,也是長江流域史前考古的新發現,是田野考古上的新的突破,對于本地區以及良渚文化以后的考古工作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玉架山遺址的出現,早于良渚古城遺址,它的巨型環壕跨度涵蓋良渚文化早、中、晚時期,是目前考古發現唯一貫穿千年良渚文明興衰歷程的遺址。
玉架山出土的良渚時期刻畫符號玉璧 臨平區供圖
玉架山出土的良渚時期刻畫符號玉璧 臨平區供圖
良渚時期,也是史前文明出土刻畫符號文物最多的,現在學界更多地傾向于,這些刻畫符號是一種原始文字。在玉架山出土的8000多件文物中,就有一塊珍貴的刻畫符號玉璧,目前在臨平中國江南水鄉博物館展陳。這里還展陳著臨平出土的兩座貴族墓葬,文物包括有玉琮、玉璧、玉鉞、玉三叉型器等,等級規格與反山王陵和瑤山遺址相當。
玉架山考古遺址公園
玉架山考古遺址公園和考古博物館,兩者相距約50米,以“實物+實景”的呈現方式串聯起別樣的體驗空間。玉架山考古博物館基地位于考古遺址公園西南角,地塊呈三角形,緊鄰城市道路,東臨星河路,西臨興中路,北側正對玉架山I號環壕,是浙江省第一座考古博物館。
玉架山博物館俯視圖
考古博物館的設計理念為“以玉為媒,間架為山”,以“山形”為意向,以木結構建筑傳統的“間架”為空間原型,在東西向將建筑化解為數個并置的展覽空間。通過地景式建筑布局,創造不同類型的“間架”空間,創新博物館空間,組織并提供良好的空間體驗。
中央大廳
室外展場
考古遺址公園內設置了稻田景觀,使考古博物館更自然地融入考古遺址公園,暗合良渚文化的稻作傳統。
從屋頂看環壕
玉架山結束了長達12年的考古發掘工作,隨著后續考古博物館的建成投用,這里將有臨平遺址群、茅山遺址、玉架山遺址三大主題展館的海量文物展陳。未來,這里將從考古現場變為人們走進遠古歷史、感受悠久文脈、升華思想境界的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