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落幕的第十五屆全運會群眾比賽足球項目五人制女子組決賽點燃了市民們運動的激情,而節目《太極拳·極旋特技》驚艷亮相全運賽場的暖場環節,為觀眾們帶來一場太極文化盛宴。極旋特技部分由霞山區武術協會形象大使楊紫璇出演,而太極拳部分由湛江市太極拳協會16名精英隊員展演。
節目融合陳式太極拳的剛柔相濟、快慢相間和楊氏太極拳舒展大方、行運流水的特點,將太極拳的技擊性與藝術性展現得淋漓盡致。為深入探尋這場精彩展演背后的湛江太極拳發展脈絡,近日,記者探訪湛江市太極拳協會。
高溫練拳忙 太極促健康
當天上午9時,南國熱帶花園西廣場,近30名太極拳習練者卻已在高溫中列陣。習練隊伍以50至60歲銀發族為主,其中更有75歲的老者,眾人凝神起勢,同練陳式太極拳老架一路。動作舒展大方,招式如行云流水,汗水浸透衣衫,拳架卻無半分遲滯。此處便是湛江市太極拳協會的練習場地。
據了解,健康需求成為了多數人接觸太極拳的起點。“人進入中年后,身體機能的下降、工作的壓力與運動的缺乏,容易使人長期處于亞健康的狀態。練習太極拳對于改善睡眠、調節腸胃、緩解壓力等方面起到積極作用,且不受年齡、場地的限制,極易入門。”湛江市太極拳協會會長莫華如向記者介紹道。
這點在會員林文海身上得到了體現。五六年前的他長期處于亞健康狀態,患有嚴重的肩周炎,后因偶然接觸太極拳,練習了一段時間后癥狀有了明顯緩解,目前13項體質指標中有10項達到優良等級,亞健康問題得到有效改善。
“我是奔著健身、防身的目標練習太極拳的。”75歲的張萬欣接受采訪時顯得精神矍鑠。張萬欣對武術等運動感興趣,于2013年開始練習太極拳。他認為,練習太極拳給自己的身體帶來了積極的變化,精力更充沛,也更自信了。
十年筑基 碩果累累
湛江市太極拳協會副會長、陳式太極拳第13代傳人謝英見證了協會的成立與發展,她介紹說:“在2015年協會成立之初,我們就以南國熱帶花園西廣場為習練場地,經過10年的努力,從最開始的幾十名會員發展到如今近1000名會員。”
湛江市太極拳協會以太極拳宗師陳正雷為總顧問,歷經3屆會長的接續奮斗,協會組織架構不斷完善,目前設有吳川、廉江、遂溪、雷州、“趙堡太極拳”5個分會。全市共有30個輔導站,其中17個獲國家相關部門批準注冊。同時,協會擁有3年以上執教經驗的教練100余人。
10年來,協會的影響力穩步擴大,成果斐然。在人才培養方面,協會構建了以“陳正雷體系”為核心的傳承梯隊,培育弟子39人;擁有國家二級以上社會體育指導員200余人,覆蓋全市30個輔導站;定期組織學員“走出去”赴陳家溝交流、陳正雷宗師團隊“請進來”來湛授課;培養教練員約1200人次。
在活動方面,協會組織“迎省運千人太極”助力省運會預熱;“萬人太極夢”聯動六省市掀起全民健身熱潮;先后在市運會、省運會等體育盛會上登臺表演。
在競技賽場上,協會成員在國際國內各項大賽中摘金奪銀:新加坡“陳正雷杯”勇奪12金;澳門國際武術大賽斬獲3金;第九屆世界傳武錦標賽獲6金8銀5銅;全國職工大賽榮獲團體一等獎;全運會選拔賽斬獲一等獎。
積極傳播帶動 全民健身蔚然成風
多年來,湛江市太極拳協會通過“進機關、進企業、進社區、進院校、進軍營、進家庭”的“六進”形式,將太極文化傳播至湛江社會各階層。
2017年,百城千場公益大講堂舉辦,太極進社區“百日行動”開展28場公益推廣活動。在太極拳“進院校”活動中,廣東海洋大學開設了教授研究生班和教職員工班。
面對社會認知局限、場地匱乏及資源整合不足等挑戰,湛江市太極拳協會編寫《湛江太極拳健身指南》普及太極文化;爭取場地支持,打造“太極拳公益輔導站”,推行數字化管理;深化“六進”形式,在學校與企業試點“太極拳課間操”與“工間太極”;創辦“湛江太極文化旅游節”,積極推動太極拳納入湛江“城市文化符號”。
從大學講堂到社區院落,湛江市太極拳協會以10年堅守,讓太極的韻律融入城市脈搏。站在新起點,協會以拳載道,為提升全民健康素養、推動全民健身注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