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市民方先生說,公交線路經過優化后,赤坎海田片區往返市委附近“有車搭”。(6月28日《湛江日報》)
6月28日湛江日報刊登了兩篇“云媒幫”稿件,都跟公交線路優化有關。主要說的是,兩條公交線路變化給部分市民出行帶來不便,隨著“云媒幫”記者的介入,使得赤坎海田片區與坡頭區東旺大道北片區居民的出行難題得以重視并逐步解決。兩篇報道彰顯出媒體監督在推動公共服務優化中的重要助力,也促使我們深入思考公交線路優化的科學性與合理性。
單純從新聞報道的角度來看,“云媒幫”記者的介入,搭建起市民與公交公司之間溝通的橋梁。當市民向“云媒幫”反映26路公交取消一站點導致出行不便后,記者迅速行動,聯系公交公司反映情況。短短數日內,公交公司優化調整27路公交線路,使其途經海田片區多個站點,有效緩解了該片區部分居民出行難題。同樣,面對坡頭區東旺大道北片區居民因48路公交調整而遭遇的出行困境,“云媒幫”的介入也推動公交公司積極采取措施,計劃從7月起恢復相關站點運營。
公交線路優化,本是提升公交線網整體運行效率、減少線路重復及低效區段的重要舉措,其出發點無疑是為了讓公共交通資源得到更合理配置,更好地服務大眾。然而,在實際操作中,如果缺乏對市民出行需求的充分考量,便可能適得其反。更值得深思的是,若因短期反饋或媒體介入就倉促進行二次調整,“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缺乏深入的數據分析和系統評估,極易陷入“調后又調”的循環,不僅浪費資源,還可能降低公眾對公交服務的信任。
優化公交線路,還是要堅持“科學”。首先,應以“云媒幫”記者介入為契機,充分運用媒體力量進行調研。公交公司可聯合“云媒幫”等新媒體,發布公交線路優化相關話題和問卷,解讀線路優化方案并收集市民網友留言;在熱門社交媒體平臺發起投票和討論,利用媒體的廣泛傳播力,快速覆蓋不同年齡、職業的市民群體,全面了解目前湛江市區目標群體的出行需求。同時,借助媒體的輿論監督作用,及時發現線路調整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其次,運用大數據技術輔助決策。通過大數據深入分析相關線路乘客出行的起點、終點數據,精準把握客流規律,明確不同區域、時段的出行需求強度,以此為依據制定或調整線路,避免盲目決策。例如,在高峰時段增加熱門線路的發車頻次,在偏遠地區合理增設或延長公交線路。優化過程也必須建立常態化的公眾參與機制。
此外,建立常態化公眾參與機制不可或缺。在調整線路前,除媒體調研外,還可通過進社區座談等形式,廣泛收集市民意見,尤其是對可能受影響較大的區域居民,充分傾聽他們的訴求,并根據反饋對方案進行優化完善。比如經常坐公交車出入的居民,對家門口的線路走向、站點設置有著最直接的體驗。可參考一些城市“公交集團—社區共建”模式,在街道設立公交服務聯絡站,定期收集居民出行建議,形成“需求收集—方案討論—試點運行—效果評估”的閉環,讓公交線路優化從被動響應變為主動預判,這樣必定能更精準地呼應市民對公交服務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