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下午,“麻章優選廣州行 灣區聚力譜華章——2025年湛江市麻章區農文旅灣區推介暨人才協作交流活動”在廣州市白云國際設計大廈(湛江麻章·灣區飛地)啟幕。此次活動以深化廣湛協作、賦能麻章農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全面鏈接灣區人才與市場資源,為麻章優質文旅資源及農特產品拓寬推廣路徑。(據6月29日《湛江日報》)
隨著區域協調發展的深入推進,越來越多的縣域地區開始探索與大灣區等經濟發達地區的合作路徑。應該說,湛江麻章·灣區飛地提供了一個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鮮活樣本,不僅打破地理空間的限制,更開辟城鄉要素雙向流動的新通道,為破解縣域經濟發展難題提供新思路。
傳統縣域經濟發展往往受制于區位劣勢,陷入“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麻章區將展示窗口、銷售渠道、人才對接等核心功能前置到廣州的湛江麻章·灣區飛地,實現與“灣區”的無縫對接。現在看來,這個“灣區飛地”更像是一個轉換器,一頭連著麻章的田間地頭,一頭接著灣區的廣闊市場:火龍果、金鯧魚等“麻章優品”香氣四溢,吸引眾多客商品鑒洽談;精心陳列傳統蒲草編織特色產品與湛江儺舞面具,非遺的獨特魅力引得參會者沉浸式體驗……這種模式,讓縣域特色產品跳過中間環節,直接觸達最具消費力的群體。數據顯示,活動當天達成的購銷意向遠超預期,證明這種模式的成功之處。
可以說,“灣區飛地”不是單向的“輸血”,而是雙向的“造血”。它既為縣域提供對接高端資源的平臺,也促使本地企業、文化、農業等要素在更大范圍內流動和整合。一方面,縣域的優質農產品、特色文化通過飛地獲得價值提升;另一方面,大灣區的資本、技術、人才通過這一平臺反哺縣域,從而形成雙向奔赴的良性循環。
從更宏觀的視角看,“灣區飛地”模式為區域協調發展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它啟示我們,縣域經濟發展不應局限于自身的“一畝三分地”,而應主動融入區域發展大局,通過制度創新打破產業壁壘,以市場化手段促進要素自由流動。當然,“灣區飛地”還啟示我們,縣域經濟需要找到差異化的路徑。麻章區將非遺文化、生態資源與科技創新相結合,打造出獨具特色的產業標識。這種“文化+科技”的融合創新,既守住縣域經濟的根脈,又接上時代發展的脈搏,
隨著“灣區飛地”模式的不斷完善和推廣,我們有理由相信,更多縣域將借助這一創新模式,搭上區域發展的“快車”,激活經濟新動能,書寫高質量發展的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