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沙灣社區內樂聲悠揚、掌聲陣陣,一場由民間自發組織的喜迎中秋國慶文化惠民演出在此溫情上演。這場集結了6個中老年藝術團體、百余位退休人員的表演盛會,既是獻給雙節的文化厚禮,更是當代老年人以“抱團養老”書寫活力人生的生動注腳。

表演現場。 記者 劉金鳳 攝
此次演出的核心力量“開心快樂群”,是湛江民間銀齡藝術力量的集結體。這個由芳華戰旗藝術團、瑞云之聲、霞山區體育舞蹈協會、尚顏組合等社團共同組成的團體,始終以“謳歌新時代,弘揚正能量”為宗旨,活躍在公益文化一線。群里的銀發藝友們用靈動舞步與嘹亮歌聲打破了“退休即沉寂”的刻板認知——他們的舞臺遍布社區廣場、公園角落與文化活動中心,更延伸至鄉村地頭與校園課堂,在豐富自我生活的同時,為社會播撒文化余熱。
活動現場,節目精彩紛呈、亮點迭出。《南泥灣》《瀏陽河》等經典紅歌聯唱響起時,熟悉的旋律引發全場共鳴,不少觀眾輕聲跟唱;小組唱、獨唱、舞蹈與器樂演奏輪番登場,展現著多元藝術魅力。更令人動容的是,藝友們各施其藝,完成了所有節目編、導、演的工作,這些作品中不乏飽含生活感悟的原創作品,彰顯著銀發群體的藝術創造力。
“我們不是在排練,就是在去演出的路上。”佳韻藝術團團長許敏的話語道出了大家的生活狀態。在她看來,這群志趣相投的退休伙伴聚在一起,用藝術開展有益身心的活動,本身就是最溫暖的“抱團養老”方式。
從社區廣場到敬老院,從文化禮堂到鄉村舞臺,“開心快樂群”的足跡已遍布湛江各個角落,累計開展活動達100期。今年以來,他們更以紅歌為紐帶,堅持每月一場主題表演,不僅讓紅色旋律響徹湛江大地,還主動走出家門,與珠三角、湖南、廣西、陜西等地的藝友交流聯歡,在文化互動中開拓視野、愉悅身心。
“這種興趣引領、團體互助的模式,是老齡化社會背景下健康養老的有益探索。”現場觀看演出的高校教授吳曉棠深有感觸地表示。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加深,如何實現“老有所樂、老有所為”成為重要社會課題。而“開心快樂群”的百期實踐給出了生動答案:當銀發身影在藝術中相聚,當晚年生活與公益同行,退休時光便能綻放出別樣光彩,為社會注入溫暖而持久的正能量。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