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2月18日,海南自由貿易港全島封關運作將正式啟動,這一重大政策舉措不僅標志著海南進入“一線放開、二線管住、島內自由”的新階段,更給隔海相望的廣東徐聞帶來了全方位的發展機遇與挑戰。作為粵瓊合作的“橋頭堡”和“二線管住”的核心區域,徐聞正以“海南所需、徐聞所能”為導向,以“橋頭堡”的擔當,主動謀劃、精準發力,將區位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以產業協同、交通升級、口岸優化、合作深化為路徑,與海南自貿港雙向奔赴,跨海融通,協同發展。

徐聞港。(資料圖片) 記者歐陽澤 攝
徐聞迎來新的機遇與挑戰
海南封關,對徐聞是一次“壓力與動力并存、挑戰與機遇共生”的發展契機。從挑戰來看,封關后海南與內地之間的“二線”監管將更加精準,徐聞作為“二線口岸”的核心地帶,在貿易管理、港航通行效率、貨物監管精準度等方面將面臨更高要求,需應對進出島貨物量激增帶來的服務保障壓力。
面對封關機遇,徐聞立足自身優勢,從產業、交通、口岸、合作四個維度精準發力,全方位對接海南自貿港建設,構建“雙向奔赴”的發展格局。
徐聞聚焦海南主導產業的配套需求,布局輔助型產業集群。總投資約40.57億元、占地629畝的徐聞國際物流城正加速推進,將與海南新海陸島物流園形成“一峽兩園,南北互動”的戰略布局,通過集裝箱多式聯運、冷鏈倉儲等功能,降低貨物過海成本與風險,成為海南聯通國內大市場的物流樞紐。
在農產品加工領域,徐聞計劃在下橋片區打造菠蘿特色產業園,依托其全國領先的菠蘿加工優勢,承接全國菠蘿加工業務,為海南提供特色農產品補給;同時推進博賒港臨港產業園、零碳產業園建設,發展海洋裝備制造、新能源等產業,服務海南海上風電等項目建設,形成“生產加工—冷鏈物流—船舶運維—遠洋補給—濱海文旅”的全產業鏈。
瓊州海峽港航一體化加快物流發展
全球最大客貨滾裝碼頭徐聞港正式開港后,徐聞與海口兩地海上航程可縮短一半,到海南僅需1個小時,瓊州海峽水路通道將更加便捷通暢。
但更大的機遇潛藏其中。區位優勢的凸顯讓徐聞成為連接海南自貿港與國內大市場的關鍵節點。據了解,2024年瓊州海峽已運輸旅客1914萬人次、車輛552萬輛次、物資1億多噸,封關后這一數據將持續攀升,為徐聞的港航服務、物流倉儲、文旅消費等產業注入強勁動能。同時,海南自貿港為徐聞開辟了差異化發展空間,使其得以避開同質化競爭,聚焦海南急需的輔助產業,實現“咽喉要道”向“產業高地”的轉型。
徐聞港作為全球最大客貨滾裝碼頭,持續優化服務能力,推出“快線專班”將海上航行時間縮短至80分鐘,推廣全預約過海模式,并新增新能源車輛專班,應對封關后的流量高峰。同時,我國首個客滾應急保障基地在徐聞竣工,具備6000噸級全船型維修能力,將船舶應急救助時間縮短至10—30分鐘,為瓊州海峽運輸安全筑牢“保障網”。
海南封關后,進出島貨物量增大,未來物流園可以為海南出島貨物提供冷鏈倉儲服務功能,減少貨物過海受到的天氣、停航風險。臨港物流園項目將作為面向瓊州海峽雙向聯動的物流集散中心,海南自貿港聯通國內大市場的綜合保稅、加工增值產業集聚區,服務“泛海南”共同體的跨境商貿供應鏈管理平臺。
深化合作創新聯動共同發展
徐聞與海南隔海相望,徐聞立足海南“大后方”的發展方向,布局海南自由貿易港輔助產業集群,積極推進瓊州海峽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徐聞片區),加強與海南的戰略對接和產業協作。
徐聞以口岸升級為抓手,全力提升對外開放水平。湛江港徐聞港區荔枝灣作業區通用碼頭完成海上疏浚驗收,正積極申報一類口岸,未來將成為連接海南、面向東南亞乃至歐盟的對外貿易樞紐。
為了加強產業差異化發展,徐聞正加快在瓊州海峽北岸布局服務海南的輔助型產業,打造以工業制造、商貿物流、農產品加工為基礎,為海南主導產業提供高端服務的后援基地。
徐聞經濟開發區調整規劃,總面積從原有的海安片區14130畝調整為9795畝,并新增南山片區(6885畝)、下橋片區(2802畝)、博賒港片區(450畝),總面積達13.28平方公里,約20000畝。
徐聞有關部門主動對接封關政策,推出系列便民舉措:對進島再出口的鮮活易腐農食產品開通屬地查檢綠色通道,實行“5+2”預約查檢和檢驗檢疫證書“云簽發”,提升貨物供島時效;計劃將荔枝灣作業區納入“并行港”航線網絡,加強與湛江、深圳、海南港口群合作。
徐聞加強招商合作,在海口簽約能源儲備、交通物流、濱海文旅等27個項目,總投資達253.06億元,通過“島外園、島外倉、島外廠”模式,實現與海南產業的優勢互補。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