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之濱,湛江灣畔,154米長、44米寬的“湛江灣1號”養殖平臺如鋼鐵巨艦般靜臥海面。11月19日,“養殖重器 智向深藍”“湛江灣1號”正式交付暨公眾開放日活動如期舉行,隨著象征平臺控制權的鑰匙交接、海上移動平臺入級證書頒發,這艘全球首創的“漂浮式動力定位+工船化養殖”平臺正式投入使用,標志著我國海水養殖產業從近岸走向深遠海的歷史性跨越,加快建設“藍色糧倉”寫下了濃墨重彩的湛江答卷。
“湛江灣1號”傲然矗立在經開區招商郵輪城碼頭。
應勢而生:國家戰略下的湛江擔當
“海洋是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向海洋要空間、要食物、要資源,是破解資源約束、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路徑。”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將海洋事業提升至戰略高度,“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成為新時代海洋發展的行動指南。
湛江,這座擁有1556公里海岸線、全國最大紅樹林濕地的海洋大市,正肩負著國家戰略落地的重要使命。然而,傳統近海養殖長期面臨環境承載力逼近上限、養殖空間受限、抗風險能力弱等瓶頸,向深遠海進軍成為必然選擇。但深遠海養殖對裝備技術的高要求,成為制約產業升級的“卡脖子”難題。
“我們必須打破技術壁壘,打造屬于中國的深遠海養殖重器!”湛江灣實驗室自2018年成立以來,便以“鍛造南海科技棟梁”為己任,敏銳捕捉產業痛點,將“湛江灣1號”列為實驗室頭號任務。實驗室組建了由海洋工程、水產養殖、新能源、人工智能等多學科專家組成的攻關團隊,錨定“全球首創漂浮式動力定位養殖平臺”目標,開啟了為期5年的艱難攻關。
“從圖紙構想到實體交付,每一步都充滿挑戰,但我們始終堅信,核心技術必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湛江灣實驗室主任歐先偉表示,“湛江灣1號”的誕生,是國家戰略指引、地方優勢發揮、科技創新驅動的完美結合,更是湛江踐行海洋強國戰略的生動實踐。
科技賦能:鑄就深海養殖“硬核實力”
走進“湛江灣1號”,巨大的養殖箱體、先進的智能設備、清潔能源裝置讓人目不暇接。這艘集多項首創技術于一身的“養殖重器”,以“漂浮式動力定位+工船化養殖”的原創設計,實現了深遠海養殖的革命性突破。
平臺共設12個獨立養殖艙。
平臺可搭載8萬立方米養殖水體,年產名貴魚品可達2000噸,相當于近千畝傳統網箱的養殖規模。這一驚人產能的背后,是三大關鍵技術的“破局”之功。在設計層面,團隊首創“以船為體、以箱為芯”的“船箱一體”融合理念,打造“半潛式超大開口船型”,徹底解決了傳統養殖工船與網箱割裂、抗風浪能力弱的核心難題,可抵御12級臺風,確保養殖環境穩定可控。
綠色低碳是“湛江灣1號”的鮮明標簽。平臺研發了“光伏+風電+儲能+柴油輔助”的混合能源系統,配合智能能量管理算法,實現綠色能源自主供給,為全球深遠海裝備提供了“零碳范本”。
“AI養魚”則讓養殖過程實現智慧升級。平臺搭建了覆蓋“環境監測-精準投喂-病害預警-收獲加工”全鏈條的智能管理系統,通過遍布養殖區域的傳感器,實時采集水溫、溶氧、pH值等參數,數據同步至云端平臺;AI視覺識別系統可快速判斷魚群健康狀態、攝食情況,自動調整投喂量和養殖策略。
這些核心技術的突破,不僅讓“湛江灣1號”填補了南海海域高端海洋裝備的空白,更推動我國從“漁業大國”向“漁業強國”轉型邁出堅實一步。中國工程院院士麥康森評價:“湛江灣1號的交付,標志著我國深遠海養殖裝備技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為全球深遠海養殖提供了‘中國方案’。”
融合共生:激活海洋經濟“多元價值”
“湛江灣1號”的意義,遠不止于一艘養殖平臺的交付,更在于其背后“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的發展模式,為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能。
高效光伏系統。
在產業轉型層面,平臺首創的“漂浮式動力定位養殖”技術,推動漁業從“靠海吃海”的傳統模式向“科技興海”的現代化模式跨越。“傳統養殖看天吃飯,深遠海智慧養殖則能主動適應環境、優化生產,這是一場產業革命。”湛江市副市長何嘉旻表示,“湛江灣1號”將成為廣東海洋經濟發展的“強引擎”,帶動海洋工程、綠色能源、冷鏈物流、水產加工等上下游產業鏈升級,形成千億級產業集群。
在協同創新層面,項目開創的“企業出題、科研答題、政府助題”模式,成功破解了“科研與產業兩張皮”的瓶頸。湛江灣實驗室聚焦產業實際需求開展技術攻關,企業提供市場反饋和應用場景,政府給予政策支持和資源保障,形成了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創新生態。這一模式已在廣東新能源汽車、半導體等領域推廣應用,未來將進一步復制到海洋工程、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為科技創新提供更多“廣東樣板”。
在科技惠民層面,“湛江灣1號”用實際行動踐行“創新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發展理念。交付當天同步舉行的公眾開放日活動,吸引了大批市民登船參觀,近距離感受“AI養魚”“綠色能源”的科技魅力。“原來深海養魚這么高科技,不僅能吃到更優質的海鮮,還能保護海洋環境,太厲害了!”市民李女士興奮地說。平臺年產的2000噸優質海鮮,將直接豐富群眾“餐桌需求”,而科普教育、開放參觀等活動,則激發全社會關心海洋、熱愛海洋的熱情。
對于湛江而言,“湛江灣1號”與已落戶的“恒燚1號”等項目集群發展,將形成蛋白豐富的“海上糧倉”,為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注入新動能。
抗風浪風力發電系統。
逐夢深藍:從“1號”到“N號”的新征程
交付投產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站在新的發展坐標上,作為南海科學研究的前沿陣地,“湛江灣1號”將開展深遠海養殖技術、海洋生態保護、氣候變化影響等領域的科學實驗,為海洋科研提供寶貴的現場數據;作為海洋產業創新的孵化引擎,平臺將加速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的培育,推動深遠海養殖產業規模化、標準化發展。
湛江灣實驗室表示未來將開展“技術迭代再突破、產業生態再延伸、標準體系再完善”三大攻堅。在技術層面,持續優化平臺性能,研發更先進的養殖裝備和智能系統;在產業層面,打造從“1號”到“N號”的深海科技生態圈,推動深遠海養殖平臺在全國乃至全球布局;在標準層面,制定深遠海養殖裝備、養殖技術、生態保護等系列標準,掌握行業話語權。
“我們要讓‘湛江灣1號’成為湛江向世界展示藍色實力的‘流動名片’,為建設海洋強國貢獻更多‘湛江智慧’和‘湛江力量’。”歐先偉表示,實驗室將以“湛江灣1號”交付為契機,持續深耕深藍經濟,加快建設現代化海洋牧場,推動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讓這片蔚藍海域成為孕育希望、成就夢想的“藍色沃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