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湛江云媒轉發消息指出,教育部聯合國家衛生健康委等四部門印發《營養與健康學校建設指南》?!吨改稀愤m用于全日制普通中、小學校營養與健康學校的建設,普通高校、中等職業學校、幼兒園建設營養與健康學校可參照執行。《指南》在膳食營養保障一章中明確規定,中小學校內不得設置小賣部、超市。相關消息在網上引起了網友熱議。
其實,“不得在校內設置小賣部、超市”并非新規,早在2019年4月,教育部、國家衛健委等三部門制定的《學校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管理規定》開始施行?!兑幎ā分赋?,中小學、幼兒園一般不得在校內設置小賣部、超市等食品經營場所,確有需要設置的,應當依法取得許可,并避免售賣高鹽、高糖及高脂食品。保障中小學生食品安全和健康,是相關政策出臺的出發點。
從實際情況來看,目前學校小賣部受歡迎的多是辣條、薯片、方便面之類的食品,這些零食的鹽分及脂肪含量高,有的還含有眾多成分不明的食品添加劑,確實對青少年兒童健康不利。有的小賣部內還會出售質量不合格的玩具、文具,比如前一段時間媒體經常報道的“假水”,給孩子們的健康留下隱患。而且,近年來媒體也陸續報道了一些學校的小賣部經營權被拍賣出了“天價”。封閉式的校園管理、穩定的消費群體、獨家的經營模式,校園小賣部鮮有虧本的情況。但“天價”校園小賣部的出現,卻也從側面反映了一個情況:校園里的小賣部可能比我們想象中更賺錢。否則一兩元一包的辣條,得賣多少才能賺回來一些小賣部過百萬元的年租金?“天價”拍得的經營權,又是否會引起“羊毛出在羊身上”的惡性循環呢?由此來看,關掉校園內的小賣部、超市,應該是利大于弊。
但我們也應正視一個問題:校園內不設置小賣部、超市,并不等于學生就不會買不健康的零食。筆者家附近有一所中學,每到下課時間,學生就會通過校園圍墻欄桿之間的空隙,購買零食、飲料。周邊一些商家或流動攤販更是“機智”地將商品放在籃子里,捧到圍墻邊、欄桿旁供學生選購。校園內小賣部、超市是沒有了,但卻“帶火”了周邊的小賣部、小商鋪、小飯店。這光靠“堵”恐怕是不行的,畢竟學生購買零食、飲料、文具、玩具的需求龐大,真正要做的是進一步加強對校園周邊小賣部的監管,特別是對不健康零食、不合格玩具的監管。
不論是校內還是校外,不論是小賣部還是學校飯堂,其實最核心的始終是學生的食品安全與健康問題。唯有加強監管、疏堵結合,才能讓學生健康成長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