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九九_久久中文精品_欧美日韩中出_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登錄湛江云媒賬號

湛江建設區域創新中心邁出堅實步伐

2021-08-18 11:26 來源:湛江日報 作者:記者 林宇云

全市高新技術企業301家,是2015年的7.5倍;高新技術產品1654個,比2015年增長156%;高新技術產品產值682.7億元,比2015年增長42%;技術成果交易活躍,技術合同金額首次超過1億元大關,比2015年增長156%……8月11日,全市科技創新大會會場外,“十三五”湛江科技創新工作成果展上的一串串數字、一張張圖表,吸引了與會人員的目光。

“十三五”期間,我市堅持把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為引領和支撐全力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打造現代化沿海經濟帶重要發展極的第一動力,全市科技創新工作取得了累累碩果。

2020年,我市高新區工業總產值、高新技術產品產值、省重點實驗室數量、博士工作站數量、技術交易額、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基金項目數量、本科院校重點學科數量、入選ESI世界排名1%學科數量等多項指標穩居粵東西北首位,為“十四五”科技創新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礎。

1、重大創新平臺上新臺階

創新平臺是推動科技進步與自主創新的重要載體和具體抓手。“十三五”以來,我市落實市委市政府將國家級高新區布局在海東新區,將其發展成高新技術產業主戰場的戰略部署,全力推進“一區多園”建設發展。

東海島園區集聚了一批鋼鐵、石化產業上下游精、尖、特科技企業;海洋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園區集聚了一批海洋科技企業研發總部和70多個初創型企業、創新創業團隊;湛江灣實驗室科研園區一期工程約完成工程量的35%,科研總部大樓、人才公寓等明年6月可建成投入使用;推進與鵬城國家實驗室合作建設“湛江海洋科技研究與產業化基地”,加快打造海東新區“海洋科學城”,為建設現代化區域性海洋城市提供了有力支撐。

目前,國家級高新區擁有1家國家級研發機構、3家省級重點實驗室、3家省級以上新型研發機構、28家省級企業研發機構;擁有5個科技企業孵化器、4個眾創空間。

2020年,湛江國家高新區在同期批復的12家國家高新區考核中排名第1名。工業總產值1204.75億元,位居粵東西北第一,成為我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其中,湛江灣實驗室啟動建設以來,吸引了中船集團、中海油集團、天津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中科院黃海所、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等十多家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型央企參與實驗室建設,成功引進吳有生、周守為等9名院士作為領軍人才。

2、高端創新資源加快集聚

近年來,我市加強與科技部等國家部委和中科院等國家級大院大所對接,引進和集聚了一批高端創新資源。

成功爭取了“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華南中心”落戶湛江;加強與廣州、深圳“雙核”的合作,簽訂《科技創新合作框架協議》,推進國家鵬城實驗室湛江基地建設,鵬城實驗室人工智能開源創新平臺鵬城云腦-湛江分中心正式啟動;湛江水下機器人試驗基地建設項目有序推進,并成功舉辦全國水下機器人(湛江)大賽;加強與中國船舶集團對接合作,推進中國海裝風電的國家海上風力發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分中心和工信部“海上浮式風電裝備研制”項目落地湛江;海關總署在湛江建設國家精細化工檢測重點實驗室,打造東海島高端石化產業公共技術服務平臺;中國科學院湛江中科檢測技術服務基地、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南亞熱帶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建成,熱帶作物機械科研樣機試制加工基地投入使用。

去年,我市新增省重點實驗室1家,目前共有省重點實驗室12家,僅次于廣州、深圳、佛山、東莞,位列全省第五。目前研發機構達430家,其中省級新型研發機構3家、省級院士工作站5家、省級重點實驗室12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89家,省級以上研發機構占比達到39.3%。

3、科技實力不斷提升

通過大力實施《高新技術產業培育計劃(2017-2020)》,我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速,產值持續保持快增長。

2020年通過認定高新技術企業數量126家,同比增長27%。目前全市高企總數達301家,比“十二五”時期增長7倍;高新技術產品產值達682.7億元,增長42%;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備案企業總數為211 家,較2018年增加102家,數量實現翻倍;加大高新技術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金融機構向高企貸款余額103.5億元,同比增長 66.6%。

推動孵化育成載體專業化發展,國家級科技孵化器數量創新高,排名粵西第一。目前全市擁有市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11家,眾創空間14家,孵化面積近7萬平方米,同比增長26.68%。全市研發機構累計430家,省級以上研發機構占比達到39.3%。科技成果數量居粵東西北前列,獲得國家科技獎4項、省科技獎34項。

出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實施辦法》,大力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去年技術合同登記數量179項,技術合同登記金額首次超過1億元大關,位列粵東西北第一;全市專利授權量5459件,其中發明專利287件,有效發明專利1448件,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1.97件,PCT國際專利申請量33件。

4、創新人才加速集聚

通過實施創新創業人才團隊引育“領航計劃”等高端人才優惠政策,我市引進了“長江學者”“珠江學者”等高層次人才123人,引進海外名師18項,引進了國際國內高層次創新創業團隊6個。其中,由廣東東島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引進的日本籍西村嘉介博士是湛江市引進的首位外籍高層次人才。依托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華南中心。

我市“海洋人才振興計劃”入選省“揚帆計劃”項目第一檔次。2020年新增廣東省博士工作站10家,累計建站23家,新入站博士后16人,目前在站26人,服務博士800多人。

在修訂出臺《湛江市高層次人才認定及人才卡服務實施辦法 (試行)》后,我市高層次人才認定、服務協調等方面工作機制更加完善。將外國人才、高級技師等人才納入認定范圍;推出高層次人才卡服務,協調相關部門落實子女入學、安居保障、醫療服務等15項優惠政策,協調制定經辦指南和設立綠色通道。目前,已認定湛江市高層次人才7535人,提供服務9300多人次。

近兩年,院士來湛參與開展科研工作成為新常態,舉辦院士論壇7場;召開推動南海集約化智能化養殖產業發展研討會,籌備成立全國海洋智能養殖技術與裝備發展聯盟;舉辦全國水下機器人大賽,以國賽平臺聚海洋創新資源,共有來自全球12個國家和區域的1811支團隊和個人參賽;舉辦了“2020年全國桉樹產業發展暨學術研討會”。

5、展望“十四五”:重點建設“三中心兩體系”

回顧過去五年,我市的科技創新工作雖然取得了斐然成果,但仍然存在科技投入偏低、高新技術產業規模偏小、科技創新人才相對匱乏等突出短板,還不能滿足湛江高質量發展、跨越式發展的現實需要。

今年2月,省委、省政府印發《關于支持湛江加快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現代化沿海經濟帶重要發展極的意見》,明確支持湛江建設區域創新中心,提出在湛江布局建設一批重點實驗室、重大科技創新平臺。我市如何貫徹落實《意見》精神,加快建設區域創新中心,不斷提升自身科技自立自強的戰略能力,支撐湛江全力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打造現代化沿海經濟帶重要發展極?

記者從市科技局獲悉,未來五年,我市將圍繞國家高新區、湛江灣實驗室等重大創新平臺建設,加快培育形成促進區域創新發展的核心引擎,以建設“三中心兩體系”為重點,支撐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助力湛江省域副中心城市綜合服務功能。

“三中心兩體系”具體為:一是以湛江灣實驗室、湛江海洋科技創新中心等海洋創新平臺為基礎,推進海洋科技創新全產業鏈布局創新鏈進一步完善,建設北部灣現代海洋科技創新中心;二是以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和湛江傳統優勢產業為基礎,圍繞農產品育種、飼料、養殖、加工、物流等重點領域,開展農業科技創新全鏈條核心關鍵技術攻關,打造北部灣農業科技創新中心;三是以駐湛高校、科研院所和公共服務平臺等科技創新資源為基礎,采取分級搭建、集成合作等多種形式,連接高校、科研院所、企業、投融資機構等創新主體,構建我市特色鮮明的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建設粵西地區科技成果轉化交易中心;四是以國家高新區和國家級孵化器為基礎,形成“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一體化的科技企業孵化鏈條,推動創新要素與產業資源集聚,構建粵西地區高水平孵化育成體系;五是以《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 打造北部灣人才高地的實施意見》為指引,深入實施“領航計劃”,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完善招才引智的政策舉措,建設完善科技人才信息庫,拓展科技人才交流市場,打造北部灣區域科技人才引智體系。

市科技局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我市還將出臺更加具體的促進科技創新的若干政策措施,圍繞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海南創新合作,全力打造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加快構筑創新人才高地,培育壯大科技型企業,大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發展完善普惠性科技金融,全面優化創新的生態環境等方面出臺配套政策,以更好促進科技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

一審:何海清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湛圖片

  • 深中通道背后的“湛鋼力量”
  • 雷州工業“組合拳”真勁!
  • 徐聞海上風電300兆瓦增容項目樁基礎施工全部完成
  • 麻章區舉辦“我心目中的紅樹林”青少年繪畫作品展覽
  • 廣前研學基地正式開園 湛江日報社大型軍旅夏令營火熱招募
  • 震撼!超級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車
    熱點新聞排行
  • 月點擊
  • 周點擊
  • 日點擊
  •   
數字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