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湛江海事局開展海上巡航檢查時,發現數只海豚在湛江港大黃江口附近水域歡快暢游。(8月22日《湛江日報》)
8月22日,《湛江日報》報道稱,湛江海事執法人員在海上巡航檢查時,發現了幾只白海豚,遂順手拍下了白海豚游泳的視頻。這一視頻也在微博等新媒體平臺上傳播,網友紛紛點贊:“生態環境變好了。”“很多年前就開始不斷報道啦在湛江海域。”“它們要來湛江看全紅嬋妹妹嗎?”……
白海豚頻頻到湛江“打卡”,究竟是為什么呢?筆者認為,同日《湛江日報》“視點”版的報道,或許就藏著答案——這個版的報道以圖片為主、《花園鋼廠 美麗“湛”放》為題,報道了自今年3月起,寶鋼湛江鋼鐵公司全面啟動廠區景觀提升行動,在深化智慧、清潔、低碳的基礎上,立足潔化、美化、綠化、文化的“四化”原則,全方位升級“花園鋼廠”的形象。翻開報紙,不仔細看還以為湛江多了一處游樂園,哪里會想到這是個鋼廠。而這背后,是湛江鋼鐵接連創造了行業首家實現廢水零排放和實現固廢100%不出廠的高綠值業績,“綠色鋼廠”已成為湛江大工業綠色發展的一張金名片。
“謎面”是白海豚“打卡”,怎么“謎底”卻藏在鋼廠的“顏值”里?皆因白海豚對起居環境要求頗高,或許達不到“孟母三遷”那么嚴格,但水質不好還是會走人的。據網上資料介紹,中國最早的發現中華白海豚的紀錄是在唐朝。清朝初期,廣東珠江口一帶稱中華白海豚為盧亭,也有漁民稱之為白忌和海豬。雖然名為“白海豚”,但剛出生的中華白海豚體呈黑色,年青的會呈灰色,至于成年的則會呈粉紅色。白海豚是一種近岸型的物種,在近岸海域會看到海豚并不出奇。海域生物多樣性豐富,就會吸引白海豚前往覓食。盡管“出現白海豚”并不能與“水質好”簡單地劃等號,但至少證明這個海域的水質還是不錯的,是適合白海豚生活的。而且這次視頻拍攝到的皮膚顏色為粉紅和白色的白海豚,都已屬于“高齡”海豚。報道中說,“今年以來,海事執法人員多次發現海豚。”這說明這群白海豚很有可能是湛江海域的“常住居民”,把這片海域當成了家。
白海豚與大工業和諧“同框”見報,為湛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寫下了生動的注腳。未來,要讓更多白海豚喜歡來湛江“打卡”,我們或許應該考慮設立白海豚保護區,同時加大非法捕撈打擊力度,促進漁業轉型升級,進行合理的養殖規劃與海岸開發,為白海豚營造更加良好的棲息環境。為了歡迎白海豚常來游玩,希望大家都能夠參與保護白海豚,包括記錄目擊到白海豚位置、出海航行時小心避讓、舉報非法捕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