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湛江經開區法院經開庭審理,依法撤銷一起湛江某珠寶公司因使用“馳名商標”字樣進行廣告宣傳被罰款10萬元的行政處罰案。 (9月7日《湛江日報》)
湛江某珠寶公司因違規使用“馳名商標”字樣進行廣告宣傳,被市場監督管理部門作出罰款10萬元的行政處罰,該公司對處罰不服,向湛江經開區法院起訴,最終法院依法撤銷了行政處罰——9月7日《湛江日報》報道的一起案例,堪稱湛江塑造法治化營商環境成效之縮影。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與政策支持相比,市場主體更看重公平公正的法治環境。因為只有在法治環境下,才能形成有利于公平競爭的規則和秩序,降低交易成本、維護信用關系,保障各種經濟活動順利進行。今年是全面依法治國工作“落實年”,也是湛江“營商環境整治提升年”,加快推進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意義重大。
從《湛江日報》報道的這起案例中,我們可以發現處處閃耀著“法治”之光——
塑造法治化營商環境,就要依法平等保護各類市場主體產權和合法權益,從而達到保護和提高本土企業生產力、吸引外來企業進駐落戶的目的。為此,我市各級各部門必須加大對各類市場主體的監管力度,嚴厲打擊強買強賣、制假售假、偷稅漏稅、欺行霸市、虛假宣傳等不法行為。那些通過不正當手段甚至是非法行為獲取的競爭優勢,破壞的是湛江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動搖的是高質量發展的根基,發現一起就要依法查處一起,決不能讓劣幣驅逐良幣。從這起案件來看,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接到舉報后立即行動,發現湛江某珠寶公司在其微信公眾號首頁上以“馳名商標”字樣進行廣告宣傳,其行為違反了商標法的相關規定,遂依法作出行政處罰。如此監管力度,是塑造法治化營商環境所必須的。
而湛江經開區法院,根據具體情況認定該珠寶公司“符合《行政處罰法》《市場監管總局關于規范市場監督管理行政處罰裁量權的指導意見》規定的從輕、減輕處罰的情形”,并考慮到“新冠肺炎疫情對企業經營的影響較大,過高的罰款會造成企業經營困難”,遂依法作出撤銷行政處罰的決定,有理、有據、有節、有情,值得點贊。打造良好營商環境,不能一味靠“罰”,而是要把平等保護貫徹到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等各個環節,依法平等保護各類市場主體產權和合法權益。依法給予行政處罰,是法治;因“處罰量處過重”而依法撤銷,同樣是法治。這對于形成一視同仁、公平競爭、公開透明的營商環境,是大有益處的。
值得一提的是,《湛江日報》在這起案件報道中,客觀描述、不遮不掩,給市民大眾上了一堂普法“公開課”——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市場主體,都要做到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要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必須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做好普法工作,這就需要新聞媒體繼續發揮輿論引導、普法宣傳作用,多報道類似案例,以案說法、以法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