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10時8分,隨著一聲汽笛長鳴,從粵港澳大灣區啟運的47個海鐵聯運集裝箱,在湛江港順利搭載上首艘“灣港共建號”海鐵聯運班輪,將前往下一站海南自貿港。(9月20日《湛江日報》)
9月19日,“灣港共建號”海鐵聯運班輪首航啟動,這是國內開行的首條粵港澳大灣區鐵路運經湛江港海運至海南自貿港的海鐵聯運“班列+班輪”物流新通道,將放大湛江作為幾大國家戰略連接點與支撐點的作用,塑造“樞紐”新優勢。
從廣州增城到海南海口,為什么要開辟海鐵聯運,又將帶來怎樣的利好?出發點與落腳點,都歸結為四個字——“少走彎路”。傳統港口作為海上貿易的節點,過去大多關注海向腹地的拓展,頻頻在增設航線、加密航班等方面發力,以航線數量、中轉箱量等作為評價港口發展水平和重要性的依據。而隨著鐵路路網建設的日益完善,港口的陸向腹地市場愈發受到重視,海鐵聯運應運而生。海鐵聯運,讓物資以“接力棒”的方式,通過火車、輪船等銜接,得以“直達”目的地。由于不用再沿著海岸線“彎彎繞繞”,因此節省了不少時間。報道中,來自珠三角的貨物從增城西站出發,經鐵路運輸至湛江西站,再經公路運抵湛江港,最終經由海運到達海口秀英西港,相較全程海運,能節約2天左右的時間。對于企業來說,節約2天時間,既是省了成本,又是贏了先機。
尤其是報道中提到的“班列+班輪”運輸,提供的是“一票到底”的“門到門”服務,省去了中間轉運的諸多環節,手續簡單、責任明確。在湛江港,集裝箱直接裝卸轉運至海口,減少拆裝箱環節,把集裝箱運輸安全質量高、貨差貨損少的特點充分發揮了出來。正因優點多多,海鐵聯運備受青睞,成為各地發展物流產業、開發地區潛力的新方向。
對于湛江來說,這條連接起粵港澳大灣區與海南自貿港的海鐵聯運新路徑,更是意義非凡。今年年初,省委、省政府發布《關于支持湛江加快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 打造現代化沿海經濟帶重要發展極的意見》,將湛江定位為服務重大戰略高質量發展區、陸海聯動發展重要節點城市、現代化區域性海洋城市、全省區域協調發展重要引擎。“灣港共建號”海鐵聯運班輪首航,正是湛江服務重大戰略、促進陸海聯動的重要落子。原本因“山海阻隔”“獨守一角”看似無解的困局,因海鐵聯運激活了“樞紐”之力,成功“盤活”全局。
借力海鐵聯運,這一次是“灣港共建”,下一次又會不會是溝通西部陸海新通道與海南自貿港的“海陸聯動”,又或是串聯粵港澳大灣區與北部灣城市群的“雙灣融合”?到“五龍入湛”之時,鐵海聯運又會為湛江的“陸海統籌,港產聯動”帶來怎樣的新突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