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边@是詩人筆下的中秋月,它金輝萬里,就像剛磨亮的明鏡。
中秋月是美好的,人們熱情地贈給它一個個動聽的名字:玉兔、玉盤、銀盤、銀蟾……中秋月是多情的,詩人們賦予它幾多情懷:“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奔耐辛擞巫拥乃监l之情;“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碧N含了對親人的思念之情……它是團圓的象征。
自古有中秋祭月習俗,拜月時各有所期,男則愿早登蟾宮,高攀仙桂;女則愿貌似嫦娥,美若皓月。孩子們一邊拜月一邊吟唱著童謠:“拜月爹,拜月奶,谷米平宜康儂大,打金甌,打銀牌……”這童謠不只是簡單的順口溜,在平直中飽含深意,父母養兒不計成本,所以說谷米是平宜的,養大了又希望孩子有出息,有金甌銀牌,寄托了父母對孩子的殷切期盼。
飛鏡又重磨,中秋月一年年煥發新的光彩。這首童謠不知傳唱了多少年代,一代代孩子在傳唱中長大,一代代人傳承了中華民俗文化。踏上新時代,坡頭區文聯組織搜集整理這首童謠,在整體保留童謠原貌的同時,又賦予了它新的內涵:“……拜月爹,拜月奶,世界都是坡頭圩大,年年都是好世界。”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這首童謠不止于唱,坡頭區文聯還賦予了新的形式,運用電視藝術,制作成專題片,音像結合,情景交融,童趣橫生,妙韻迭出,使童謠更具藝術感染力,讓中華民俗文化在傳唱中升華。
中秋節又到了,飛鏡又重磨,我們會醉在這月的童謠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