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叫響吳川烤魚品牌,吳川有條件、有基礎、有潛力,將羅非魚打造成湛江的‘螺螄粉’。”10月16日,吳川市領導在“中國農產品食品化工程中央廚房(預制菜)峰會”上說。(10月18日《湛江日報》)
“將羅非魚打造成湛江的‘螺螄粉’”,看了10月18日《湛江日報》關于吳川羅非烤魚的報道,筆者耳畔仿似響起了報道中的這句話。隨之而來的,是一個個問號:吳川怎么和“羅非烤魚”扯上了?憑一條羅非魚,吳川打算“游”往何方?一道吳川炮制的“羅非烤魚”,又能為湛江帶來什么?
問題眾多,我們從“魚”說起。中國人無肉不歡、無魚不樂,還有句俗話叫“無魚不成席”。因魚諧音“余”,取“年年有余”之意,逢年過節,宴請賓客,飯桌上一定少不了一條魚。近些年來,餐飲圈里關于“魚”的故事越來越火,先是烤魚風云,后是酸菜魚混戰,再是美蛙魚頭爆火。靠著一條魚“烹出”不同的細分賽道,不少黑馬上演著“魚”眾不同的逆襲傳奇。
而茫茫眾魚之中,吳川鎖定了羅非魚。羅非魚俗名南洋鯽、非洲仔,原產于非洲的坦噶尼喀湖,屬廣鹽性魚類,在海水、淡水中均可生存。而對于吃貨而言,更關注的是其肉質肥美細膩、無肌間小刺,依湛江人說“啖啖都系肉”,無論是蒸、煎、烤,還是燒、燜、焗,味道俱佳。而吳川有著淡水養殖資源優勢,開闊自然的潔凈水域為羅非魚生長提供了優越環境。據報道,“吳川現有上規模的淡水養殖戶610多戶,2020年羅非魚產量超10萬噸、年產值超8億元,從業人員超2萬人”。在吳川,除了有羅非魚養殖大戶,更有行業龍頭在覃巴鎮建設的羅非魚種苗養殖示范基地,生態化工廠養殖、科學化人工選育。因此,在發展羅非魚產業上,“吳川有條件、有基礎、有潛力”。
借力羅非烤魚,這次吳川打算“游”進的,是預制菜的新藍海。預制菜,是指以農、畜、禽、水產品為原料,配以各種輔料,經預加工而成的成品或半成品。這種不需要洗菜不需要擇菜的菜品,越來越受消費者尤其是小年輕們的青睞。據行業數據顯示,2020年預制菜(半成品菜)銷量同比增長111%;“95后”購買半成品菜比例達到“65后”的兩倍。而“羅非烤魚”,正是沖著小年輕們的口味去的。如果品質過硬、營銷得當,“羅非烤魚”大有成為下一個爆款預制菜的可能。持續延伸產業鏈、提高市場覆蓋率,吳川離創建“中國烤魚之都”的目標,必能越“游”越近。
對于湛江來說,吳川打造羅非烤魚品牌、進軍預制菜市場,是為水產品進軍預制菜新賽道探路。水產養殖業是湛江的傳統優勢產業,如何在推動工業化生態化數字化融合發展中激發水產養殖新優勢,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預制菜新賽道,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換道超車”的機會。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精深加工的水產凍品更加走俏,行業預測,這種消費轉型或將成為一種長期趨勢。在這樣的背景下,已經有很多水產企業開始與加工企業、餐飲企業深度合作,推動水產海鮮“產品化”進程提速,打開家庭消費通道。一些深加工產品如海鮮水餃、燒烤零食、調理魚排等,成為最新爆款。假如有一天,“吳川羅非烤魚”成為網上下單的爆款、居家干飯的名菜,那么湛江其它優質海鮮水產,又會不會踏上預制菜新賽道,順勢拿下這個“接力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