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態環境“智”理下,市區濕地公園美如畫。 記者 張鋒鋒 攝
近年來,我市乘著數字政府建設的強勁東風,堅持以數字化建設為抓手,注重在生態環境治理與大數據深度融合上先行先試,借助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互聯網技術,全面整合生態環境數據資源,著力打造“一中心、一平臺、一張圖+智能化應用”的生態環境智能化應用體系,積極構建“匯集展示、分析研判、指揮調度”三大功能,從“點、線、面”上推進生態環境治理數字化轉型,實現生態環境治理向“智”理的轉變,探索走出了一條生態環境保護數字化、智能化、精準化的新路子,我市生態環境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不斷得到提升,得到省生態環境廳高度肯定。
“超級大腦”構建全域覆蓋“天網”
助力生態環境管理決策
在市生態環境智能指揮中心平臺,全市的大氣、水、土壤等全環境要素的監測數據源源不斷地匯總傳來,各縣(市、區)的各項生態環境監測數據在此一覽無遺,形成一個“超級大腦”。
近年來,市生態環境局全方位、多渠道加強數據歸集、系統整合,充分整合環境監測、項目審批、排污許可、綜合執法等信息,打通生態環境業務部門內部、外部、橫向、縱向的數據連接,構建完善生態環境數據資源體系,實現對全市6600余家企業信息和涉生態環境要素指標數據綜合集成,成為生態環境部門日常管理和決策“超級大腦”。
截至2021年10月,市生態環境智能指揮中心平臺有效承載了全市范圍內涵蓋大氣、水、土壤、固廢、自然生態等全環境要素的監測數據,集成整合將近40個系統,建立8個生態環境信息標準規范體系,匯聚29類生態環境信息數據,有效數據總量近8000萬條,其中氣環境數據3900多萬條,水環境數據530多萬條,污染源數據2500多萬條,固廢數據13萬多條,構建了全域覆蓋的生態環境“天網”感知體系。
結合我市政務云平臺市級數據資源,我市在省生態環境廳大數據倉支持下,實現了環境數據回流,完成自然資源、水務、住建、氣象、市場監督、農業農村等部門8類專題數據的高效融合,并依托智能指揮中心對外提供數據共享服務資源目錄165個,數據接口157個,共享服務24次,較好地實現了數據資源同步對接、適時共享。
一群候鳥從水面掠過。記者 李波 攝
強化數字賦能 提升環境質量
如何解決生態環境治理的難點和痛點?我市不斷深化應用場景建設,建立涵蓋水環境、大氣環境、海洋環境、固廢、土壤、執法、建設項目環評、三線一單等各類型生態環境業務數據分析專題19個,構建生態環境專題地圖41張,通過海量數據匯聚、智能化分析,精準實現“線”上對生態環境的監控、研判和預警。
“我們綜合運用各專題數據,結合大數據模型,對比分析歷史數據、達標管控等,借助無人機、無人船等新型監測設備,及時掌握轄區內環境質量狀況、污染排放、管控措施執行情況等,適時了解環境質量變化趨勢,做到第一時間發現、研判、處置,確保生態環境治理更有科學高效,為環境質量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在數字化平臺的助力下,我市生態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今年1-9月,我市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全省排名第二,6項空氣質量指標全部達標;排里國考斷面水質提升1個類別;34個近岸海域國控水質監測站位2021年春季水質優良率為88.23%,較去年同期提升13.23%,其中鑒江口、雷州灣、外羅灣等點位水質提升為優良。
“一張圖”全天候無縫隙監管
決策執法更精準高效
目前,我市建立了6000多家企業“一企一檔”數據,特別是對155家重點排放單位進行精準管控,將企業生態環境要素分門別類地呈現在“生態環境一張圖、污染源一張圖、綜合分析一張圖”中,并通過設置在重點區域的鐵塔攝像頭,將視頻監控與監測數據相融合,讓執法人員能隨時掌握每家企業每個監控點的信息,實行數據實時監控、超標故障報警、數據統計分析等全天候無縫隙監管。
每天,被重點監測的單位的排放數據、治理設施和排放運行情況,都被智能指揮中心一一“看在眼里”。如今,我市建成了事故應急模塊,在應急預警時,可以快速完成定位,預判環境質量狀況,利用水氣污染物擴散模型、其他相關環境數據和環境資源圖層進行輔助判定。當監測到企業排放超標或者污染治理設施運行異常,系統立即會向企業負責人、屬地環境監管負責人報警并實時存儲相關數據信息。
“平臺一旦監測到排放單位的pH、總磷數據超標等狀況,智能指揮中心及時報警提示,執法人員快速行動、現場核實,隨即進行立案處罰,及時制止破壞環境的行為。”2020年以來,我市生態環境部門運用在線監控、無人機巡查、大數據分析等科技手段減少現場執法檢查,共開展智慧環境執法行動100多次,查處多起環境違法行為。
今年,市生態環境局還依托智能指揮中心平臺,把376家生態環境守法企業納入正面清單,實施分類管理,對治污設備運行良好的、穩定達標排放的企業盡量做到無事不擾,對偷排偷放、惡意超標排放的企業嚴厲打擊,監管更加立體全面,執法更加精準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