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地圖,大小不一的紅樹林濕地,星星點點般依附在雷州半島漫長的海岸線上,在海與陸間筑起一道綠色屏障。如今,這些紅樹林群落依然頑強生長,地盤在一點一點擴大。
近年來,在政府主導、社會積極響應下,湛江紅樹林資源逐年增加。據資料記載,1985年雷州半島紅樹林面積只有5800公頃。2001年省林業資源調查結果顯示雷州半島紅樹林面積上升到7256公頃,目前已達到9947公頃。在全世界紅樹林面積以每年約1%的速度遞減的背景下,湛江紅樹林面積卻逐年逆勢增長,被國際濕地專家稱為世界濕地恢復的成功范例。
通明河兩側紅樹林宛如彩帶,美得令人心醉。 記者 李波 攝
紅樹林保護受歷屆黨委政府高度重視
據專家介紹,紅樹林生態系統因處于陸地和海洋兩大生態系統的交界面,非常脆弱。一旦遭受破壞,很難重新恢復。
湛江紅樹林濕地緊鄰人囗密集、經濟高度活躍的沿岸地區,除了臺風等自然因素外,污染物排放、灘涂圍墾和過度捕撈等人為活動,也會對紅樹林生態系統造成很大威脅。
據統計,1985年雷州半島紅樹林面積由新中國成立之初的14000公頃減少到5800公頃。
麻章區太平鎮嶺頭島紅樹林保護小區的紅樹林幼苗(吳曉東供圖)。
隨著紅樹林濕地的重要性逐漸被人們所認識,湛江歷屆黨委政府也高度重視紅樹林保護管理工作。為搶救性保護紅樹林資源,1990年,在大力發展“兩水一牧”的背景下,湛江紅樹林省級自然保護區建立了,保護面積2000公頃,但僅限保護廉江市高橋、車板兩鎮的紅樹林資源。1995年,市政府又積極申請擴大紅樹林保護區面積并升格為國家級,保護范圍擴展到整個雷州半島主要的紅樹林濕地。目前,保護區總面積達到20278.8公頃,其中紅樹林面積約7200公頃,紅樹林面積占全國的33%、廣東省的79%,是我國紅樹林面積最大、種類較多的自然保護區。
早在2001年,市政府就出臺了規范性文件《湛江市紅樹林資源保護管理規定》。為進一步做好湛江紅樹林國際重要濕地保護工作,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立法在2017年先后被列入湛江市人大和廣東省政府立法動議。2017年12月,《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由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原則通過,2018年1月頒布實施。
為了保護紅樹林,在建設省重點工程——東雷高速公路工程的跨海大橋時,建設方選擇了讓大橋“繞道”紅樹林的方案。大橋跨海部分增長約1公里,項目線路總長度增長約2公里,增加投資約3億元。
大漢三墩景區,漁船在紅樹林間的水道上穿梭。 記者 張鋒鋒 攝
3年新造紅樹林2750畝
11月3日下午3時許,麻章區通明海西北角嶺頭島,潮水褪去,島上一大片幼小的紅樹林露出了容顏。“紅樹林長得很慢,但與去年相比,確實長大了、密了一些。”登島巡林的湛江紅樹林保護區管理局吳曉東科長說。
這里屬于嶺頭島紅樹林保護小區,位于麻章區太平鎮嶺頭村海灘涂,城月河出海口處,面積541公頃。在劃入保護區前,這里大部分區域是歷史存在的養殖塘,面積共有410.5公頃,而紅樹林只能零星分布于養殖塘內外。
過去,養殖塘的過度開發和使用,對海島灘涂濕地造成破壞,紅樹林面積減少,削弱了其防風固沙的能力。以紅樹林濕地為棲息地的鳥類、海洋生物等資源流失嚴重,威脅到沿海濕地生態系統的健康穩定。
“嶺頭島作為湛江紅樹林保護區的核心區,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態地位。要改善區域的生態環境,提升海岸帶生態安全屏障質量,開展生態修復十分必要。”吳曉東說。
因此,2017年起,湛江紅樹林保護區管理局以中央環保督察整改為契機,以海岸帶生態系統修復為切入點,多措并舉在嶺頭島開展生態修復項目。
特呈島紅樹林,湛江灣的綠色明珠。記者張鋒鋒 郎樹臣 攝
原地修復紅樹林,首先要清退養殖塘。但村民們不理解,“這幾口魚塘用了這么多年,怎么現在不給做了呢?”一開始,工作推進難度很大。工作人員遭到村民謾罵、阻攔上島。保護區及當地政府就耐心做村民的思想工作,普及相關法律知識,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用了將近一年時間,才使島上所有養殖戶退出嶺頭島紅樹林核心區,清退全部養殖塘410.5公頃。
封閉式的魚圍沒有潮水自由潮落,容易造成紅樹林浸死。先要用機械拆除島上堤壩,打開缺口,讓魚塘水域聯通,恢復自然納潮,紅樹林才得以存活生長。
在無人島上人工補種紅樹林,又是另一項艱苦的任務。湛江紅樹林管理局雇用了熟悉當地灘涂環境的村民種林,在氣象條件允許的時候,他們把樹苗裝上小漁船,航行將近50分鐘到達嶺頭島后,再把樹苗卸下來,放在木板上拖著走到種樹點。在灘涂上行走,步履維艱,而且種樹的時間非常有限,只能抓住退潮的三四個小時趕緊干活。為防止潮水和風浪擊倒幼苗,每一棵苗種下去都要用竹竿扶植固定。一人一天下來,只能種上100來棵。
風浪侵襲之下的紅樹林幼苗十分脆弱,并且會受到藤壺等寄生生物的侵害。要提高紅樹成活率,少不了細心的撫育和后期維護。因此,護林員隊伍需定期上島或在海上巡護,監測評估新造林生長變化狀況,對成活率不達標的區域及時進行補植。
2018-2020年,湛江紅樹林保護區管理局在嶺頭島清退養殖塘內的海域灘涂新造紅樹林2750畝,白骨壤、紅海欖、秋茄、桐花樹、木欖等多種本土物種在這里落地生根,茁壯成長,形成太平嶺頭島濱海特色紅樹林濕地景觀。
“正因為種植困難重重,更顯得紅樹林的珍貴。”吳曉東說,見到本地“造林人”的辛勤付出有了成果,漸漸地,越來越多當地村民也加入“護林人”的隊伍,形成社區共建共管、相互監督促進紅樹林生態修復的良好局面。
雷州南渡河出海口,漁船正穿行于枝繁葉茂的紅樹林間。記者 張鋒鋒 郎樹臣 攝
人工造林助湛江紅樹林逆勢增長
紅樹林生長周期較慢,如靠自然播種成活,增長速度不明顯。在加強保護管理的基礎上,人工造林是促進紅樹林資源加快恢復的主要措施。
湛江早在1995年就開始陸續實施紅樹林人工造林。2004年至2006年,我市通過實施“中荷雷州半島紅樹林綜合管理和沿海保護項目”,營造了紅樹林1000公頃。
近4年來,湛江紅樹林管理局聯合麻章區政府等部門大力開展紅樹林人工造林,對清退的養殖塘進行生態修復,共新種紅樹林3350畝。并且,湛江紅樹林保護區管理局與有關鎮政府、村委會等單位簽訂共管協議,對實驗區內4575.97公頃養殖塘實現共管,確保紅樹林正常生長環境。目前,紅樹林新造林長勢良好,造林復綠成效顯著。
通過實施一系列紅樹林濕地生態修復工程,并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大力開展紅樹林人工造林,湛江紅樹林面積逐年增加。2018年二類森林資源調查時雷州半島紅樹林面積上升到9737.8公頃,目前已達到9947公頃。
“新時期紅樹林保護工作的重點,要在保護好的基礎上,加大對紅樹林的修復,保持住增長的態勢,而科學監測獲取數據就是重要手段。”湛江紅樹林管理局局長許方宏介紹。
目前,保護區護林員隊伍利用GPS、RS、GIS、無人機等先進的“3S”技術對紅樹林生態修復實施進行動態監測,實現智能化管護和監測評估。
雷州半島紅樹林生態修復任重道遠,新一代“護林人”“造林人”責重千鈞。由省林業廳牽頭編制的《雷州半島生態修復工程規劃(2016-2035年)》及自然資源部和國家林業與草原局聯合發布的《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計劃(2020-2025年)》,都把紅樹林修復作為雷州半島生態修復的重要舉措,目前紅樹林生態修復工作正有條不紊地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