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小屋,是為孕產期女職工而設立的休憩場所,它也許不大,但設施齊全,環境溫馨,私密性好,為處于人生特殊時期的女職工提供了便利和幫助。記者從湛江市總工會了解到,我市今年共有12家新建“工會愛心媽媽小屋”,已全部通過驗收檢查,截至今年10月份,我市“工會愛心媽媽小屋”突破100家,實實在在地為群眾辦實事、解難事。
在赤坎區濱海社區,大人們帶著小朋友在媽媽小屋里玩耍。記者 李嘉斌 攝
【溫馨現場】
愛心小屋“五臟俱全” 哺乳媽媽“不再尷尬奔波”
記者來到了赤坎區沙灣街道濱海社區工會愛心媽媽小屋,這是今年我市新建的12家媽媽小屋之一。濱海社區媽媽小屋面積約30平方米,屋內設施齊全,配有空調、冰箱、微波爐、沙發、小床、換尿布臺,儲物柜里有紙尿褲、儲奶袋、溢乳墊等消耗品,媽媽們可以按需取用,社區會定期補充。濱海社區除了保證媽媽小屋設施、用品齊全,在環境的打造上也頗費了一番功夫,小屋里有育嬰書籍供媽媽們取閱,四周墻上張貼了育嬰知識,解決新手媽媽常會遇到的問題。濱海社區還考慮到媽媽們哺乳、擠奶是一件私密的事情,因此在打造小屋時尤其注意做好隱私保護工作,安裝了推拉門。
小屋雖小,卻充滿了寧靜、舒適、溫馨的氣氛。社區工作人員介紹,媽媽小屋免費對外開放。自8月份投入使用以來,服務150人次,解決了女職工在特殊時期遇到的困難,讓職場女職工感受到工會的溫暖。
在湛江市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的媽媽小屋里,記者遇到了女職工龔女士。龔女士是一位“二孩”媽媽,產假結束后她就回到了工作崗位。她家寶寶現在7個月,還沒有斷奶,“母乳有營養,我想母乳喂養到孩子1周歲。但是我已經重回崗位了。如果長時間不把母乳排空,很容易堵奶、回奶。”龔女士說,哺育第一個孩子時,她每天中午一下班就開車回家給孩子喂奶,草草吃完飯后就要趕著回單位上班,每天中午都非常忙亂。她也試過帶著背奶包上班,在單位里擠奶,可是非常狼狽,只能找一個空辦公室,甚至是在洗手間擠奶,被同事撞見了很尷尬,只能繼續每天開車來回跑。最后實在堅持不了,在孩子9個月時就斷奶了。這次龔女士生了二寶,恰逢單位打造了媽媽小屋專供孕晚期和哺乳期的女職工使用,龔女士可以隨時使用,把母乳擠進儲奶袋里,放到冰箱,等到下班了再帶回家,大大節省了時間,無需再奔波,中午也可以休息一會,“愛心小屋,真真溫暖了我們媽媽的心!”
“愛心媽媽小屋”設備全,一位媽媽在照看寶寶。記者 李嘉斌 攝
【愛心延伸】
關注新手媽媽心理情緒 擴大愛心小屋關愛人群
記者走訪發現,經過幾年的發展,我市媽媽小屋的建設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優到精,設施設備愈發齊全,環境打造也更體現人性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有不少媽媽小屋實現了功能的整合與延伸,可以為女職工提供更全面的服務。
以濱海社區為例,濱海社區工會經常組織心理輔導和醫療志愿者到社區對孕期及哺乳期女工心理疏導,講解優生優育知識和孕期注意事項,讓她們放松心情、調節情緒,使媽媽們能夠更加舒適、平和地應對特殊時期,從而幫助她們在產假結束后心情愉悅地投入工作。社區除了打造了媽媽小屋,還建起了閱覽室、多功能活動廳、未成年人活動室等場所,“我們的設想是,為女職工打造‘一條龍’式的服務體驗,她們需要哺乳、擠奶可以用到媽媽小屋。等到寶寶長大了,孩子可以到活動室玩玩具和看書,媽媽可以使用我們的文體室、閱覽室。”社區工作人員楊冰這樣介紹,社區希望,媽媽小屋既是媽媽們調節情緒、哺乳喂養的舒適、隱蔽、安全的公共休息空間,又是一個交流健康育嬰知識的公共場所。
湛江市工會干部學校在打造媽媽小屋時,綜合考慮了多方面因素,校長李浬介紹,市工會干部學校位于舊城區,附近居民眾多,且經常有各縣(市、區)的群眾來學校參加學習培訓,高峰時學校里有近200人,這其中不乏哺乳期的女職工。因此,學校充分利用校大門臨街鋪面位置,建設工會愛心媽媽小屋、戶外勞動者愛心驛站及職工心靈驛站“三合一”職工服務陣地。在顯眼位置,有大幅標語“環衛工人、外勤警察、貨車司機、快遞員、網約車司機、外賣配送員,歡迎您”,李浬介紹,戶外勞動工作者可以到愛心驛站休息,享用免費飲水,可以閱讀報刊、無線上網,驛站還提供手機充電和便民藥箱,有哺乳需求的女職工可以進入媽媽小屋。此外,學校每周一次邀請心理醫生到職工心靈驛站,為有心理咨詢需求的職工答疑解惑。“‘三合一’職工服務陣地立足于服務女職工,又將服務范圍擴展到戶外勞動者,所提供的功能也實現了有機整合,為職工提供場所、物品以及心理援助。”李浬這樣說道。
記者 李嘉斌 攝
【突破百家】
已經服務超10萬人次 傳遞暖暖的愛與尊重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市總工會大力推進用人單位和公共場所母嬰設施建設,為有需求的孕產期女職工提供一個安全、整潔、私密的休憩場所,促進女職工“四期”保護落實。特別是今年5月份,國家“三孩政策”發布以來,總工會鼓勵和提倡有條件的單位配套完善服務設施,為女職工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務。
市總工會重點推進育齡女職工人數較多的用人單位、工業園區、商務樓宇等場所開展“工會愛心媽媽小屋”建設,加大醫療衛生系統、重大工程項目等公共場所“工會愛心媽媽小屋”建設力度,在設有兒童保健或預防接種的醫療衛生單位、婦幼專科醫院等醫療衛生單位,機場、車站、港口、高速服務區等交通樞紐,購物中心、商務樓宇、政務服務中心、營業網點、兒童游樂場等重點領域,根據公共場所工作人員與社會服務對象共用原則,大力推進公共場所“工會愛心媽媽小屋”建設。今年,我市新建的12家“工會愛心媽媽小屋”,有8家單位對外公開使用,較好地滿足廣大有需求的女職工;4家單位對內使用,為該單位職工服務。
市總工會大力推進和支持愛心媽媽小屋建設,對公共開放使用的愛心媽媽小屋經費支持2萬元,對內部使用的愛心媽媽小屋經費支持1萬元,并且每年評出一、二、三星級的愛心媽媽小屋,獎勵經費8000、5000、3000元不等,累計已經支持經費近100萬元。
據不完全統計,我市100多家工會愛心媽媽小屋,已遍布各縣(市、區)以及市直多家單位,服務人次達10萬多,解決了女職工在特殊時期遇到的困惑,較好地減輕了女職工的心理負擔,構建和諧職工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