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九九_久久中文精品_欧美日韩中出_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登錄湛江云媒賬號

德基金十年鄉村藝術支教

“微公益”為鄉村 文化教育“補缺”

2021-11-15 15:40 來源:湛江晚報 作者:文/記者劉金鳳(圖片除署名外均為資料圖片)

志愿者在彩繪校園圍墻。

2011年10月17日,一家旨在提升鄉村藝術教育水平的公益組織——廣東省茂德公兒童藝術發展基金會(簡稱“德基金”)從雷州半島的英山小學出發,至今已經走過了十年。截至2021年10月,德基金已開展了74期支教活動,走過了18個省份近7萬公里,支教了78所鄉村小學,為16854名學生帶去了37605節藝術課程。

值德基金成立十周年之際,全國各地的“德先生”趕往雷州,以在北泮洋小學和足榮小學開展支教的方式,分享和銘記共同走過的鄉村支教路。

茂德公集團董事長、德基金創辦者陳宇發表感言。記者 李嘉斌 攝

創始人陳宇:“微公益”貴在堅持

因為用心,所以動情。在德基金成立十周年分享會上,茂德公集團董事長、德基金創辦者陳宇的眼眶一直濕潤。

十年前,他決定做德基金的初心,源于自己是鄉村小學走出來的孩子,知道他們缺什么。他說,當自己有能力為他們做一些事情的時候,就想幫幫他們。德基金一開始就以關注鄉村兒童教育、致力鄉村藝術支教為目標,每年除了寒暑假外,其余8個月(3-6月、9-12月)每月進行一次為期一周的鄉村藝術支教活動。陳宇將其定位為“微公益”,量力而行,能影響一個是一個,“關鍵是貴在堅持。”

世界有點浮躁,但總有一些人在默默做一些小而美的溫暖事情,這些細微的溫暖正逐漸積少成多,匯聚成小溪小河。德基金摸著石頭過河,在磕磕跘跘中走過了十年,它以規范的管理、公開透明的信息贏得了社會的信任,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藝術工作者紛紛加入支教隊伍。“我們每到一處地方支教都會立‘德字石’,刻上參加支教德先生的名字,除了感謝德先生付出外,它們也傳承著德基金的精神,‘植樹育人’的價值。在支教隊伍離開之后,它們還會一直守護在這里,陪伴孩子們的成長。”

十年間,德基金開展了74期支教活動,走過了18個省份,支教了78所鄉村小學,陳宇是參與期數最多的一個。無論多累多遠,支教最后一兩天,他都會親臨現場,參加支教的匯報演出。他說:“參與很重要。我到場,是對孩子們關心,也是對德先生的感激和尊重。另外,我到現場可以發現一些問題,當場解決,作為創始人,這也是我的使命和責任。”

在他的支持下,德基金根據不同學校的情況,陸續添加了一些公益項目,解決了一些現實的困難,如課桌漂流項目、廁·蛻項目、彩色圍墻項目、陽光操場計劃、曉·國旗、心·地圖、百家墻計劃、份子水井、開心水窖等。

“德基金做這種微公益,關鍵是通過自己的堅持與努力,去影響和帶動身邊的人。”陳宇分享了一些例子:德基金在一所學校建了陽光操場后,村里的老板、村民主動籌了一筆錢,把整個學校搞得很漂亮。在另一家學校,德基金提出一個“百家墻”的計劃后,村干部就把在外工作的老板們召集起來,漸漸把整個操場做好了,圍墻也做起來了。

德基金精準地給鄉村文化補缺,十年如一日,力所能及做著微公益。“當每個人都力所能及地參與進來,鄉村會變得越來越好!”

支教老師在指導孩子們拍照構圖。

孩子們和支教志愿者在一起。

孩子們在彈琴。

德先生與微公益——

蔣悅:夢想之光,照進現實

蔣悅是廣東省美術館原副館長,今年68歲,是一位童心未泯的畫家,他從第22期開始參與德基金鄉村藝術支教,至今共參與了10期,主要教孩子們畫畫、做美術手工。

2014年9月20日—9月27日,蔣悅參加德基金鄉村藝術支教第23期,來到重慶市酉陽縣丁市鎮三溪口村一間小學。校園不大,圍墻已經被刷成了黑色,卻空無一字。如果這些圍墻能夠成為勵志陽光的彩色圍墻,不僅能點亮校園,還能點亮孩子們的眼睛和心靈。德先生們經過商量,一個關于“彩色圍墻”的項目應運而生。經討論,“彩色圍墻”的內容分為“快樂學習”“健康成長”和“放飛夢想”三個主題板塊。第二天,蔣悅便開始在粉刷好的白墻上用粉筆進行圖畫的勾勒。他是個老頑童,畫墻繪的時候,他嫌有蜜蜂老圍著他的頭嗡嗡地飛,為了避免干擾,索性拿個環保袋套在頭上。孩子們很好奇,下課后紛紛跑過來圍觀。蔣悅鼓勵孩子們拿起畫筆填色,他說:“讓孩子們共同參與進來完成這件事,讓他們感受到畫畫的樂趣以及參與的重要性,一定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一些孩子。“從那以后,“彩色圍墻”項目一直延續至今,只要學校有可供創作的墻、支教老師中有可主筆的人,支教結束后,學校就會多一道亮眼的風景線。潛移默化地影響、有的放矢的引導,這是蔣悅支教過程中慣常的做法。

2016年3月,蔣悅參加德基金第35期支教,來到云南楚雄一所小學。第一堂版畫課的主題是“我們的手”,孩子們之前對版畫一無所知,蔣悅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說明版畫的特點,鼓勵孩子們發散思維,畫出所有能想到的美好東西。當孩子們的一幅幅奇思妙想的作品經過簡單的制作成為一幅幅版畫時,他們質樸天真的臉上綻放出最美的笑靨。蔣悅和其他德先生決定在班級教室給孩子們辦個版畫展。這是孩子們人生中的第一個展覽,誰也不知道,在德先生的引導下,未來還有多少展覽在等著他們,一切都變得那么令人期待。

蔣祖蓉:9年支教,腳步不停

來自上海的蔣祖蓉堅持支教已經9年。從她第一次參加德基金鄉村藝術支教至今,她就給自己立下了一個目標:每年至少參加一次支教。迄今,她跟隨德基金的支教步伐從上海出發,去過廣東、四川、江西、貴州、甘肅5個省份,支教7次。

她是一位律師,也是一位藝術愛好者,支教過程中曾為鄉村小學的孩子帶去美術、手工、法制情景劇等多彩繽紛的藝術課程,“我希望能通過喜聞樂見的形式,向孩子們普及法律知識;通過美術基礎課程,讓他們自己用筆描繪家鄉、世界……”在她的指導下,孩子們畫出了專屬自己的畫作,制作出各有風采的手工作品。在參加德基金第15期四川雅安蘆陽二小的支教后,蔣祖蓉在自己的支教感想里寫道:“我教美術,孩子們之前沒有任何美術基礎,但聰明的他們卻可以畫出很美、很有特點的圖畫。”

她參加德基金第30期甘肅大灘村小學及茨坪村小學的支教,當地生活條件很艱苦,信息閉塞,極度缺水,為節約水資源,她在支教期間一個星期沒洗澡。盡管山路崎嶇,她每天堅持走約40分鐘的山路去茨坪村教學。她動情地說:“我們是來支教的,要用最大的誠意去見孩子。”

在德基金提出“廁·蛻”項目后,蔣祖蓉通過捐款大力支持此項目。在德基金第30期支教中,她還專門買了一臺電腦一體機,若干籃球、足球,200多條跳繩及鉛筆、圓珠筆等學習用品……

當支教成為一種習慣,她樂于堅持,并且一直走在為愛出發的路上。

常苗、徐彪:因愛相遇,為愛接力

天津的常苗和湖南的徐彪是在支教時認識的,后來相愛、結婚、生子。如今在西藏拉薩定居工作,有一個溫馨的小家。

“我們跟德基金的緣分真的很深。我參加了德基金藝術支教的第2期、第11期和第26期,其中,第2期和第26期,我先生當時也一起參加了。”常苗說。

在2012年的第2期支教活動中,先到的徐彪去接剛到廣州站的常苗,被常苗的爽朗所吸引,兩人漸生愛意。為了紀念這一份德基金成就的愛情,徐彪選擇在德基金三周年慶典禮上當眾向常苗求婚,并且還在掛牌“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的雷州足榮村拍了婚紗照。“如果沒有參加支教活動,我們就不會認識彼此,也不會水到渠成結婚生子。”常苗和徐彪把其中的“緣份”歸功于“因為愛,成就愛”。

“做公益是一件讓人快樂的事,無論是企業下面的基金會,還是公益機構,體現的是一種社會責任。”常苗說。她曾在民間公益機構工作過,她知道做公益不易,堅持更難。受德基金等公益組織活動的影響,常苗也發起了一個“故事小屋”社區活動,每周都會抽空參加,給社區的孩子們講繪本的故事。她和徐彪的孩子一歲半了,她希望以后有機會帶著“德二代”一起參加德基金的鄉村支教活動。

黑楠:原創歌曲 為愛追夢

睜開雙眼就看見

朝霞映紅了窗簾

還想賴在床上多睡一點

打開耳朵就先聽見

鳥在樹上提了意見

怎能昏頭昏腦耷拉著臉

推開門是新的一天

大步走向美麗世界

快拉起手來喊出誓言

理想就在明天實現

……

這首從孩子的視角寫唱出來的歌,充滿了希望和快樂,歌自誕生之日起,就成了德基金的主題曲。寫這首歌的人,是來自廣州的黑楠,從事音樂、評論、創意工作。

黑楠第一次加入德基金是2012年第4期支教活動,此后還有三期,《理想就在明天實現》就是在去梅州支教的中巴車上創作的。“當時坐的是一輛很破爛的中巴車,大家在車上說說笑笑。車上閑著也是閑著,而我正好帶了樂器,寫一首歌也正合適,所以在到梅州的時候,這首歌就寫完了。”

梅州的夜晚很安靜,黑楠用iPad錄了幾個人聲的小樣。當時寫下《理想就在明天實現》這首歌,是想通過音樂給孩子們傳達“理想一定會實現的”的期許,希望孩子們健康快樂成長,只要有理想,就有實現的希望。

黑楠說,藝術支教特殊之處在于,很多的鄉村小學本來就缺少藝術課程,那么不論是長期或者短期,藝術支教都是他們所需要的,它們能在某種程度上填補一個空白,打開孩子們在藝術想象方面的窗戶,這可能會讓他們看到一個不同的未來。


編輯:徐衛民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湛圖片

  • 深中通道背后的“湛鋼力量”
  • 雷州工業“組合拳”真勁!
  • 徐聞海上風電300兆瓦增容項目樁基礎施工全部完成
  • 麻章區舉辦“我心目中的紅樹林”青少年繪畫作品展覽
  • 廣前研學基地正式開園 湛江日報社大型軍旅夏令營火熱招募
  • 震撼!超級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車
    熱點新聞排行
  • 月點擊
  • 周點擊
  • 日點擊
  •   
數字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