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省級非遺吳川泥塑代表性傳承人簡向東為小學生上泥塑課。
“五育并舉”是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當前,美育已納入各級各類學校人才培養全過程,貫穿學校教育各學段。美育,可以說是教育的“磨刀石”,把學生的所有的欲望、愿望、夢想首先“打磨”成符合社會規范的表達,在此基礎上再朝更加高尚的道德層面去打磨,讓他成為品德高尚的人。
“讓每個學生都享有美育的機會”成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目標。那么,在“雙減”政策下,應該如何更好地理解美育?如何推進學校美育工作,以美育溫潤學生心靈?近日,記者就此進行了走訪。
以美啟德
點燃學生親近藝術的熱情
“鐙鐙鐙……”伴隨著鑼鼓聲聲,精彩紛呈的粵劇表演把吳川市梅菉沿江小學的小觀眾和家長迷住了。這是不久前,吳川市粵劇團“戲曲進校園”活動在沿江小學啟動時的情景。粵劇團的演員們除了向學生們表演折子戲外,還邀請學生們上臺互動學習,手把手教學生們耍起了花槍。吳川粵劇團是粵劇“南派藝術”傳承團體,它自創的精彩劇目和演員高超演技,飲譽新加坡,馳名粵港澳。目前,沿江小學是該團的戲曲教育示范學校。
“讓孩子走近高雅藝術,以美啟德,以美育人,助力未成年人全面發展。”沿江小學梁土萬校長說,通過戲曲進校園活動,期望能更好地傳承民族國粹,培育孩子們戲曲文化素養,激發未成年人心中對藝術美的向往,提升未成年人審美意識和人文素養。
除了推動“戲曲進校園”,沿江小學還積極推動詩歌教育,把詩歌作為校本課程,開辟“詩教”課堂編進課程表,全力打造“詩香”教育特色。學校以“春苗詩社”引領,開展專門的詩歌節活動,引導孩子誦詩、賞詩、畫詩、唱詩、演詩(詩歌劇)、作詩,培養了一大批詩歌創作小能手。學校確立“詩美校園、詩意課堂、詩育品性、詩亮人生”的詩教理念,從“廊”(文化長廊)、“景”(詩人雕像、詩詞文化浮雕)、“室”(專門場室)“梁”(梁畫)、“道”(樓梯道)五個方面主題打造“詩香”校園,筑就孩子們的精神家園,被中國兒童文學研究會授予“詩歌教育實驗基地學校”。
吳川市還積極推動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吳川泥塑”進校園活動,近年來,該市非遺保護中心組織多位吳川籍泥塑非遺傳承人到多間中小學校、幼兒園現場授課,以生動活潑的泥塑現場制作,結合圖文并茂的非遺圖片展覽,讓孩子們感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培養了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和審美水平。曾多次參與“泥塑進校園”活動的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省級非遺吳川泥塑代表性傳承人簡向東說,泥塑進校園利于激發學生從小學習、傳承、保護傳統文化遺產的熱情,提高學生審美素養,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靈。
一場場“戲曲進校園”和“泥塑進校園”活動,貼近“雙減”背景下孩子的需求,讓孩子走近高雅藝術,點燃了學生親近藝術的熱情。吳川市一些學校還通過網絡直播、課件錄播等形式,讓更多師生和家長分享“戲曲進校園”和“泥塑進校園”活動,推動優質美育資源普惠共享。
“無論是戲曲進校園還是泥塑進校園,它的目標并不是讓孩子成為粵劇表演家或雕塑家,而是培養懂審美會交流的人。拿泥塑技能來講,學習它能更好地理解美的感受,理解想象和現實之間的關系。”本土文化研究者、吳川一中退休教師梁杰說,學校美育所起到的功能,是要學生對于各種藝術形式有一定的了解甚至掌握,但更重要的目的在于啟迪學生對于美的認識,能夠主動欣賞藝術之美。讓學習不僅局限在課堂里,更有助于學校美育成為全方位的體驗式教育。
培根鑄魂
以美育溫潤學生心靈
吳川市的美育教育是我市學校美育教育的縮影,記者從湛江市教育局了解到,湛江市歷來高度重視學校藝術教育工作,鼓勵學校依據自身實際發展校本課程,加強藝術學科之間、藝術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有機融合,鼓勵學校開發具有地域特色的校本課程和教材,豐富拓展學校美育內容。以霞山區為例,該區學校充分發揮藝術教育實驗校的示范引領作用,成立藝術教育校本課程開發組,開設了合唱、舞蹈、版畫、書法、貝殼粘貼、健美操等校本課程。
為推進藝術教育特色發展,各學校普遍建立藝術興趣小組或藝術社團,有方案、有師資、有場所,每周定期開展活動,激發培養學生藝術興趣。湛江市第二十五小的民樂、湛江市第二十小的貝殼粘貼、湛江市海景學校的衍紙制作、湛江市第三十二小的弦樂、湛江市二中海東小學的器樂、湛江市愛周高級中學的書法等藝術特色項目,在全市發揮輻射示范作用,帶動引領區域學校美育共同發展。“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藝術教育特色格局初步形成,有力促進學生掌握1-2項藝術特長。
發展學校美育,師資是關鍵。湛江市采取有效措施,通過“補齊”“提質”不斷提升美育教師專業水平和職業素養。2020年全市新招聘藝術教師308人,其中音樂教師148人,美術教師125人,其他藝術教師35人。深入推進教師“縣管校聘”,科學配置藝術師資。各地各校因地制宜因校制宜,通過轉崗培訓、外聘教師補充藝術師資,有效緩解結構性缺編造成的美育師資不足。藝術教師繼續教育納入“強師工程”。通過講座、培訓、賽課、觀摩、藝術活動等方式,分層分類培訓藝術教師,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市級8個藝術學科名師工作室的成員每年下沉鄉鎮、農村學校開展送教活動。
湛江市持續實施義務教育階段“體育藝術2+1”項目,堅持美育面向全體,結合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等全市重點工作,推進藝術教育特色發展,豐富藝術實踐活動,市縣每年開展區域內藝術展演,表彰優秀師生。各學校積極開展一年一屆的校園文藝活動,湛江第一中學的“紅五月”、湛江二中的“魅力二中”、麻章中心小學的“風鈴藝術節”均形成特色品牌,得到全社會高度認可和贊譽。各地各校將學校美育在寓教于樂中潛移默化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植于孩子們的心田,紛紛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春節”“端午”“國慶”“中秋”等傳統節日和重要紀念日、節日結合,以藝術為重要載體,開展主題鮮明的文藝活動,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增強學生民族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全市廣泛開展“書法進校園”“戲曲進校園”活動,積極引導學校傳承區域內的“東海人龍舞”“調順網龍舞”“泥塑”“醒獅”“粵劇”等地方“非遺”文化。
此外,湛江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學校美育工作得到持續投入,校園普遍建成充滿朝氣、格調高雅、富有美感的育人環境。藝術教育教學條件逐年改善,藝術功能室、藝術教育設施設備按照國家要求進行配置,美育工作基礎進一步得到夯實。財政支持戲曲進校園活動,通過購買社會服務,教育、文化部門每年聯合開展戲曲進校園活動。我市還通過市縣藝術教研員、市級名師工作室下沉鄉村等方式幫扶農村薄弱學校美育教學,促進城鄉學校美育一體化建設。我市積極探索“互聯網+”藝術課程,通過手機錄制、網絡直播方式,實現藝術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推進城鄉、校際美育均衡發展。
寓教于樂,學生在玩中感受傳統文化的美。
美育是教育的“磨刀石”
要耐心雕琢打磨
“在美育活動中更能培養興趣愛好,把美傳遞給孩子,塑造美好心靈,提高審美素養,同時還能培養團隊精神、合作意識、意志品質。”吳川市吳陽鎮芷寮中學校長陳曉駒說,美育、智育、德育是互動的,美育是最重要的基礎。美育水平不斷提高,智育、德育自然就跟上來了。美育既是對心智的提升,也是對身體素質的開發,心手腦互動,既是對創造力、想象力的激發,又與真善美的追求是緊密聯系的。
“在“雙減”政策下,美育教育更顯示其重要性,但在現實中,美育面臨一些問題,比如,師資、器材、課程有待繼續完善,教學模式單一導致孩子們學習美術、音樂等課程的興趣有待提高,等等。”赤坎區教育工作者楊先生認為,最大的難題還在于教育觀念需要轉變,雖然在事實上,無論哪一代的中小學生,課程表上都少不了音樂課、美術課等美育課程。然而在“分數定前程”的考試取向下,“德智體美勞”中“智”被過分突出,德、美、體、勞則遭到一定程度的忽視,個別學校到了高中階段幾乎不再安排美術課和音樂課。
楊先生認為,加強學校美育值得點贊,但目標明確了,還需教育工作者、家長的觀念轉變。實際上,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也愿意讓孩子在課外學習美術、音樂、書法等,并不是為了考級加分,而只是為了陶冶心性。
本土文化研究者、吳川一中退休教師梁杰說,美育是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心靈教育,也關涉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精神教育,對人的言談舉止和禮儀規范具有打磨作用。
“美育是‘磨刀石’,要耐心雕琢打磨,不磨起不到雕琢人的外形、內心、精神和靈魂的作用。”梁杰老師認為,要做好美育工作,就要認真規劃和設計好讓孩子們學什么、怎么學、學到什么程度、用什么樣的方式鞏固學的效果,才能夠實現以美育人、以文化育人以及“五育并舉”。現在學校美育工作不能有效推進、不能取得預期成效,最根本的原因還是沒有認識到美育在整個教育工作中的基礎性地位。
梁杰老師建議,學校美育教學改革要立足于教會、勤練、常展,要教會的內容包括基本的藝術知識、藝術技能等。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需要以具體而生動的實踐活動為載體,拓寬美育課程領域。教育工作者應充分挖掘和運用各學科蘊含的體現中華美育精神與民族審美特質的心靈美、禮樂美、語言美、行為美、科學美、秩序美、健康美、勤勞美、藝術美等豐富美育資源。同時,結合青少年身心發展特點,在尊重教育規律、呵護青少年興趣的前提下,有機整合相關學科的美育內容,推進課程教學、社會實踐和校園文化建設深度融合,引導學生在寓教于樂的美育實踐中,發現美、理解美、追求美、熱愛美。期待“美”能真正走入青少年心靈深處,成就廣大青少年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