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初冬,賞鳥正好。天空有自由翱翔的鳥類,才顯得遼闊高遠;地上有千姿百態的動物,才顯得生機勃勃。人們在緊張的工作之余,漫步林蔭道路,走進叢林中,呼吸著清新的空氣,聆聽鳥兒動聽的歌唱,觀賞鳥兒多彩的羽毛和美妙的姿態,是一種享受。
11月14日《湛江晚報》就有消息說,日前,湛江老朋友禾花雀又來雷州灣作客,“大勺子”黑臉琵鷺覓食雷州灣。禾花雀和“大勺子”黑臉琵鷺等等珍稀鳥類來作客,為我們賞鳥提供了更多便利。
護鳥見成效,愛鳥成時尚。禾花雀和“大勺子”黑臉琵鷺來雷州灣作客,從一個側面展示了我市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果。近年來,我市各地一直在采取行動來護鳥。例如,舉辦“愛鳥周”系列活動,宣傳護鳥常識;開展聲勢浩大的“保護候鳥百日行動”,清理大量捕鳥網具,懲處違法犯罪人員……種種宣傳及執法活動,成效明顯。過去,禾花雀曾經是湛江的老朋友,每年10月至11月份飛臨湛江,但由于一些地方有吃禾花雀的習慣,這種常見的候鳥曾一度難見蹤跡。近幾年,隨著禁止捕獵以及群眾生態意識的增強,湛江地區又現禾花雀。在湛江,愛鳥已蔚然成風。筆者猶記得,《湛江晚報》曾報道過這樣的新鮮事:村民舉辦喜宴,避開鳥巢地,沒有禮炮,場面喜慶又不失安靜祥和,只為讓入冬飛來的第一批候鳥得以安居。在廉江安鋪,“候鳥醫生”梁一元初心不改,其愛鳥事跡在本地傳為美談,并多次被各大媒體報道,引發社會關注。
護鳥愛鳥,我們仍在路上。我們也要看到,破壞、捕殺、販賣、嗜食野生鳥類的傳統陋習由來已久,在個別農村,固守陋習頂風作案者還有可能存在。因此,堅持走好道德和法治之路,開展愛鳥護鳥宣傳及執法活動,我市各地尤其是農村還任重而道遠。這種活動,不但要“入城”,更要“下鄉”。說到底,只有讓護鳥愛鳥的好聲音遠播,人鳥和諧的美景才會被珍惜,善待候鳥的榜樣效應才會凸顯,越來越多的珍稀候鳥才會常來湛江作客,共建“候鳥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