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智能手機已進入尋常百姓家中,幾乎所有年輕人在使用智能手機。而老年人也不例外,他們也像年輕人那樣“玩轉”手機,搶紅包、刷視頻、上淘寶……這既提供了生活便捷,也提升了生活質量。
但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有不少老年人在跨越了“數字鴻溝”之后,卻又陷入了“數字沉迷”,成了“網癮老人”。他們整天“抱著”一部手機,機不離手,遨游在“手機世界”里,不僅導致視力下降、干眼病、青光眼等眼部疾病,而且由于久坐也誘發或加重了頸椎病、肩周炎等疾病。可以說,老年人深陷“數字沉迷”,已嚴重影響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因此,筆者以為,幫助老年人走出“數字沉迷”,亟待多方給力。一方面,政府應“擔責”。各地各級政府部門,包括社區、村委會,都應積極承擔起自身的責任,不妨通過多增設一些文化設施,提供更加豐富、更有意義的生活選擇,讓老年人的生活不再“單一化”。當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需求得到更多滿足之后,互聯網的誘惑就自然會下降,“數字沉迷”也就能得以化解。另一方面,子女應“盡責”。缺少陪伴、孤獨、想要融入年輕人的生活,是很多老年人接觸智能手機的初衷。而缺乏自律、無人引導,則讓老年人網絡成癮直至不能自拔。因此,作為子女,平時既要給予老人物質生活上的保障,更要給予老人精神生活上關愛,多些“常回家看看”,多些陪伴、交流和溝通,讓老年人的精神世界得到更多慰藉,從而幫助老年人走出“數字沉迷”,不再成為“網癮老人”。
當然,還有一點也很重要,那就是像設置青少年“防沉迷模式”那樣,不妨也給老年人設置“防沉迷模式”,通過“技防”力量幫助老年人避免深陷“數字沉迷”。
老人防沉迷,功夫在“網外”。筆者相信,只要政府擔責,子女盡責,再輔以“技防”力量,就一定能幫助老年人走出“數字沉迷”,從而既讓老年人快樂地擁抱“數字生活”,又讓老年人適度上網,不再陷入“數字沉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