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景提氣聚神,煦風驅散寒冬。在赤坎康順路口與人民大道交界處新建成的小游園,一大早便熱鬧了起來,中老年人在運動器材上健身強體,孩童踩在新鋪的鵝石小路上嬉戲追逐,年輕父母在板凳上交流“育娃心得”,舒適享受著周末的閑暇時光……
2021年,我市聚焦生態文明建設,把綠地留在老百姓身邊。截止11月底,湛江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先后新建和升級改造50個不同規模的老百姓“家門口”小游園,有效緩解城市建設用地減少與市民綠化需求增長這一矛盾,實現了以“小切口”惠及大民生,提升園林綠化品質,切實增進市民綠色福祉,增強城市宜居程度。
近日,記者來到赤坎區達標花壇西南側小游園走訪。過去,這里雖毗鄰住宅區、政府機構及大型商場,但仍是長期雜草叢生,喬木遮蔽光線,周邊環境衛生惡劣。為將達標小游園打造成一個滿足群眾休閑去處的公共空間,城綜部門在保留大型喬木的情況下,清除雜草和低矮喬木,用機械平整土地,重新建設起休閑廣場、健身廣場,安裝廊架,擺設防腐木凳,滿足群眾休憩、健身需求;圍繞游園種植起羅漢松、大樹菠蘿、水石榕等大量四季常青的綠化,做到四季有花有景可賞。
“現在這里可漂亮多了,以前都是雜草和鼠蟲。”家住附近的謝阿姨說,“出門就有公園散散步、健健身,有花有草、有座椅休息,大家都贊不絕口,希望今后這樣的小游園越建越多。”
位于麻章區金山路的小游園雖然只有約1300平方米,但也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建成透水園道、健身器材、圓凳長椅等,環形園道還鋪設了紅色透水磚,滿足了老百姓家門口就有集休閑、娛樂、健身于一體的活動場所的需求,讓老百姓走出家門就能徜徉漫步“綠島”,大大增進了老百姓的綠色福祉。
記者從湛江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下稱“市城綜局”)了解到,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讓市民均等化享受綠色福利,該局扎實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聚焦人民群眾身邊事,找準著力點,推動城市園林綠化高質量發展。
從以往僅關注公園數量,轉變為注重品質提升和綠地均衡分布。全市城綜部門大力開展公園綠地服務半徑“掃盲工作”,識別被閑置的微小空間,在公園綠地不足的舊城區利用“文明創建黑榜”上的閑置地塊新建成小游園、在中心城區對有綠量但品質不夠的綠化進行改造提升、對現狀公園綠地進一步配套完善服務設施,多種方式推進小游園建設,打造老百姓家門口的游園。
今年以來,市城綜局已經先后建成和升級改造南亞麗都街頭小游園、長布片區游園、合流片區游園等50個小游園,這些小游園,突出了空間功能的游憩性和氛圍的廣泛性,為市民營造舒適怡人的空間微生態環境,實現了以“小切口”惠及大民生,不斷夯實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
“轉角見花”——每個小游園從前期的項目選址就注重考慮均衡。利用街頭巷尾、小區外圍等邊邊角角的開放空間,種植具有地方特色的喬木、灌木、花卉,既美化了環境,又優化了空間,讓周邊市民能夠開門見綠、抬頭望綠、就近賞綠。
“融體于綠”——在設計建設上,重視人民群眾的健身需求,見縫插針地將體育設施嵌入公園綠地,因地制宜增加體育健身器材,促進體育服務與綠地功能互補,優化提升綠地功能和品質,為促進全民運動、全民健康補足硬件基礎。
“文化提質”——新建成和升級改造后的小游園,更加注重區域文化的融合,為重塑生態綠地注入文化內涵,在綠化景觀中因地制宜植入書香文化、精神文明等,充分釋放人文魅力和活力,滿足不同群體的個性化需求,提升綠地文化氣質。
如今,湛江街頭巷尾各具特色的小游園相繼建成,成為我市提升綠色生態文明的一大亮點,不僅拓展了居民的休閑空間,提高了百姓的幸福指數,更是平衡了城市綠地面積,提升城市環境承載力,讓城市變新、變美、變綠,讓居民真正享受到“生態紅利”,充分彰顯了濃厚的民生情懷,切實為市民打造綠色宜居、舒適自然的人居環境,為湛江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現代化沿海經濟帶重要發展極增添靚麗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