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是民生之本。今年以來,我市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將就業擺在“六穩”“六保”之首,作為宏觀調控的優先目標,堅持減負、穩崗、擴就業并舉,就業形勢總體穩定,就業結構持續優化,新就業形態不斷涌現,就業質量穩步提升。截至2021年11月底,全市城鎮新增就業5.31萬人;困難群體實現就業1444人;扶持創業2562人;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基本平穩,截至2021年12月10日,總體就業率為92.32%。每一個數據的背后,是民生的改善,更是人民群眾幸福指數的提升。
日前,我市舉辦2021年“暖心助航 就創青春”高校畢業生專場招聘會。 市人社局 供圖
全力穩住就業“基本盤”
全面完善就業政策體系,出臺湛江市3.0版“促進就業十九條”,提出84項政策措施,持續加碼穩就業政策措施,重點落實減免社保費、穩崗返還、就業補貼、稅收減免等政策。
企業“活得好”,就業才能“穩得住”。
今年以來,全市為促進創業就業減稅降費超3億元;為參保企業減輕失業保險和工傷保險費負擔1.35億元;撥付842戶企業穩崗返還資金1337.33萬元;累計發放失業補助金2246.04萬元,為6950名失業人員發放失業保險金4737.30萬元;發放就業創業補貼5546.72萬元,扶持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人員、脫貧人口等群體就業創業8920人次。
強力織牢就業“兜底網”
就業“兜底網”,“兜”出的是滿滿的幸福感。
為促進更多求職者實現就業,我市大幅度增加政策性崗位供給。開發國有企事業、“三支一扶”、基層就業創業服務崗位等5320個;累計組織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863人;累計開發公益性崗位1320個托底安置就業困難人員、脫貧勞動力就近就地就業。
同時多渠道鼓勵靈活就業和新業態就業。放開靈活就業人員參加養老保險、工傷保險以及失業保險的參保條件,實施新就業形態人員職業傷害保障工作,落實靈活就業社會保險補貼等政策扶持。今年全市共支出靈活就業社保補貼378.3萬元,幫扶1369名就業困難人員實現靈活就業。
為做好退役軍人保障,我市積極落實退役軍人各項政策。全市落實發放1049名自主擇業軍轉干部住房改革補貼,按時足額發放本地區資質就業退役士兵地方一次性經濟補助。
聚力打造就業“蓄水池”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掌握“一技之長”,是實現穩定就業的有效“法寶”。
我市以“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為載體,用技能培訓點燃脫貧致富希望,進一步拓寬技能就業、技能增收之路。今年來,三項工程培訓8.46萬人次,帶動6.77萬人就業。
我市挖掘“湛江味道”,持續深化“粵菜師傅”“1+N”創新融合發展,累計創建“粵菜師傅”省級培訓基地4個、大師工作室4個,舉辦名師下鄉、送教下鄉等活動1821場次。培育“湛江工匠”,對接鋼鐵、石化等重大項目開設特色專業班、校企合作班13個。發展“湛江家政”,建成市“南粵家政”綜合服務示范基地,獲評省級家政服務培訓示范基地和龍頭企業、誠信示范企業各1家;在全省較早啟動“15分鐘家政服務圈”建設,建成運作8個“南粵家政”基層服務站。
此外,大力實施“農村電商”工程,建有農村電商培訓和就業創業基地1個,農村電商“一村一品”帶頭人培訓300人,技能培訓2650人,帶動就業3005人。
大力激發就業“新動能”
要想提高就業率,就得創造出更多的“飯碗”。
市人社、科技、市場監督、稅務、金融、工信等部門積極優化自主創業環境,催生大量市場主體,有力促進新動能加快成長。
支持建設創業孵化平臺,吸納創業項目進駐并提供免費服務,落實創業資助、創業帶動就業補貼、租金補貼等政策,創新創業擔保貸款模式,新發放創業擔保貸款達1.2億元。同時,舉辦創業導師志愿團系列創業服務公益活動,提供創業咨詢達2000人次,有力解決創業“起步難”“存活難”“發展難”問題。
“雖然我市穩就業工作取得明顯成效,但就業領域仍然存在突出的問題和困難。如當下勞動者訴求趨向多元化,企業穩定用工難度加大;青年、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壓力不減;“就業難”與“招工難”問題并存,結構性就業矛盾仍然突出,穩定和促進就業任務依然艱巨。”市人社部門工作人員說。
富民之道,惟在樂業。下一步,市人社部門將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市政府 “六穩”“六保”決策部署,全力以赴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一是在全面實施3.0版“促進就業十九條”基礎上,升級新一輪促進就業政策,多措并舉穩定和擴大就業;二是持續推動“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高質量發展,充分發揮促進就業功能;三是統籌推進高校畢業生、脫貧人口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四是大力支持創業帶動就業和靈活就業,加大創業擔保貸款及貼息政策實施力度,推動創業載體建設,加大對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的保障;五是抓公共就業服務供給體系建設,進一步提高就業服務效能,切實兜牢失業風險底線,確保就業形勢持續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