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記者從湛江海關獲悉,該關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持續深化黨史學習教育,大力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聚焦水產這一粵西經濟發展的特色支柱產業,堅持精準施策,助力實現高質量發展,把學習成果體現在切實提高企業和人民群眾獲得感上。
“輸澳生蝦要求高、工序多,這次多虧了海關支招,我們才保住了澳洲市場!”廣東國美水產食品有限公司品控部經理張宏業欣喜地說。
得益于海關的技術指導,我市水產產業破壁出口取得“新成效”。據悉,湛江海關不斷加強與行業協會以及廣東海洋大學等地方高校的交流合作,指導企業對輸澳生蝦產品建立“專場(養殖場)、專線(生產線)、專具(生產器具)”的生產管理模式,增設“燈檢挑腸”等作業環節,促進2家企業的生蝦產品重返澳大利亞市場。
依托全國首個水產品技貿評議基地,該關加強對出口國家和地區貿易措施的收集和研判,及時向企業通報國外風險預警信息300余條,并指導企業從廠區環境衛生、生產過程管理等方面進行全面“體檢”,提升企業自檢自控能力。
針對鮮活和冰鮮水產品保鮮要求高、通關時效性強的特點,湛江海關做好堵點疏導,開通出口食品農產品“綠色通道”,創新“云”作業模式,網上審核申報單證,采取24小時預約通關措施,“即到即辦”“半小時出證”,最大限度保證產品新鮮度。
“現在節假日也可以進行預約,當天就能通關放行、正常發貨,真是太方便了!”湛江千護寶生物有限公司總經理車振翅說。
此外,該關通過指導企業采取調控運輸車輛溫度、改變供氧方式等措施,使供港活魚成活率從80%提升到99.8%。1—11月,關區供港活魚928.7噸,同比增長93.7%。
今年以來,湛江海關強化政策引導,促進貿易市場打開“新局面”。
該關深入企業“講政策、送信息、聽意見”,幫助13家企業獲得歐盟、哥斯達黎加等國出口注冊資格,支持企業開拓“一帶一路”新興市場。1—11月,關區出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水產品2.03萬噸,同比增長60.5%。
同時,該關支持企業主動研發金湯酸菜魚、速凍湯圓、罐裝蟹肉等預制菜品,進一步提升產品附加值,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湛江關區一水產企業在海關的幫扶下,已開發了200多款水產預制菜品,產品平均利潤可提高約15%,為企業在疫情期間帶來了新的增長點。
(來源:湛江云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