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2022年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5%左右,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6.5%,港口貨物吞吐量增長10%,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地區生產總值同步增長,居民消費價格累計上漲控制在3%左右。圍繞全年目標任務,今年將集中力量做好以下工作——
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
擴大有效投資。初步安排重點項目472個,總投資7971.78億元,年度計劃投資1096.31億元。發揮政府投資撬動作用,激發民間投資活力,形成市場主導的投資內生增長機制。
拓展外資外貿。用足用好RCEP實施大規模關稅減讓和原產地累積等規則紅利,積極參與國際分工,擴大對東盟國家工業原材料、農產品進口,促進家電等優勢產品對東盟國家出口,進一步擴大對東盟國家的貿易規模;發揮特色農產品資源稟賦,大力建設RCEP國際采購交易中心。發揮大宗商品對外貿的穩定作用,繼續推動開展原油保稅進口。推動跨境貿易便利化,積極推動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各項申報功能在湛江口岸落地應用。推動外資高質量發展,對重點外資項目開展個性化服務,吸引更多優質外資企業落戶湛江。
構建高水平現代產業體系
壯大現代臨港產業集群。推動寶鋼湛江鋼鐵三高爐系統達產、氫基豎爐項目開工,推進中科煉化一體化二期項目前期工作,動工建設巴斯夫一體化項目和廉江清潔能源項目主體工程,推進烏石17-2油田群開發。加快建設廣東湛江大型產業集聚區東海島片區和奮勇片區,啟動烏石片區規劃建設,完善園區管理體制。優化激勵工業園區高質量發展工作方案,實施產業集群“鏈長制”,以龍頭項目為牽引,推進延鏈補鏈強鏈,帶動上下游產業鏈發展,著力壯大綠色鋼鐵、綠色石化、高端造紙、綠色能源、新能源汽車五大先進制造業集群。加快建設海洋強市,大力發展海洋裝備、生物醫藥、海洋能源等新興產業。
加快數字經濟發展步伐。推動數字產業化,加快規劃建設“粵西數谷”大數據產業園,培育發展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物聯網、軟件與信息服務等新型產業,培育本地數字經濟龍頭企業。推動產業數字化,出臺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計劃,建設市工業互聯網公共服務平臺;加快綠色家電、家具建材、羽絨制鞋、食品制造等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推進70家制造業企業數字化轉型。強化數字應用場景建設,借力“互聯網+”發展數字商貿、數字金融。
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著力推進華僑城歡樂海灣文化綜合體、湛江灣軍事主題公園、麻章紅樹林主題公園、奧體中心體育產業園、海鮮美食之都產業綜合體等項目建設,規劃建設南調河風情街,開發雷州西海岸濱海旅游度假區、徐聞濱海旅游度假區,推動鼎龍灣國際海洋度假區創建國家級旅游度假區、湖光巖風景區創建國家5A級旅游風景區,支持旅游資源豐富的縣(市、區)創建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
繁忙的湛江港。記者 李嘉斌 攝
完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建設高能級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加快完善港口基礎設施,建成東海島港區雜貨碼頭,開工建設東海島港區航道、巴斯夫一體化工程配套碼頭,加快建設寶滿港區集裝箱碼頭一期擴建、中科煉化一體化項目液化烴碼頭、招商國際郵輪碼頭和湛江港拆裝箱一期工程。加快完善港口集疏運體系,開工建設湛江港寶滿港區、東海島港區疏港鐵路專用線和粵海鐵路烏石支線,大力發展以港口為樞紐的多式聯運,加大對無水港支持力度,增開海鐵聯運專列和國內外集裝箱航線;規劃建設雷州烏石港區。提升港口信息化管理水平,謀劃建設智慧港口,研究建立港口運營和管理動態數據庫,推進區域內港口信息共享。
建設高水平空港樞紐。加快空港建設,推動湛江吳川機場完成轉場,建成機場高速一期工程,加快二期工程建設。加快建設空港經濟區起步區,推進機場大道西段、高鐵大道等路網及水系工程建設,打造空港科創智慧中心;積極招商,培育發展現代物流、高端服務、智能制造等臨空產業。
建設高等級鐵路樞紐。全面加快廣湛高鐵湛江段建設,力爭開工建設合湛高鐵廣東段,加快湛海高鐵及北上通道前期工作。加快推進黎湛鐵路電氣化改造、深湛鐵路機場支線前期工作;謀劃建設河茂鐵路西延線。開展湛茂陽和北部灣城際鐵路研究,打造軌道上的粵西通勤交通圈。
湛江大道跨西城快線路段。記者 張鋒鋒 李嘉斌 攝
完善公路樞紐功能。全方位提升出行便捷度,加快建成“灣區成環、半島成網”高快速路網體系。完善對外高速通道規劃,向東,謀劃建設粵西沿海高速,建成茂湛高速改擴建一期,推動茂名至吳川高速前期工作;向西,謀劃擴建渝湛高速廣東段;向南,規劃建設雷州半島東、西部高速公路;向北,推動建設南寧至湛江高速廣東段。打造灣區環城高速通道,加快建設環城高速南三島大橋,推進環城高速南三島至東海島、調順島至海東新區跨海通道和玉湛高速二期前期工作,開展霞山至南三島等跨灣通道研究。拓展雷州半島高速公路網絡,加快建設湛徐高速烏石支線,推動建設玉湛高速雷州支線,推進雷州半島東線高速、東雷高速西延線等項目前期工作。強化市區與縣域快速互聯互通,建成湛江大道、疏港大道改擴建工程,開工建設廣東濱海旅游公路雷州半島段先行工程,加快海川大道擴建工程建設,推進南岑路、湛廉快線前期工作。強化普通公路建設,推進國道非標路段、省道、新編縣鄉道升級改造,推動150公里“四好農村路”提檔升級,支持縣(市)創建“四好農村路”國家級、省級示范縣。
位于吳川黃坡工業園區的國聯水產,用智能大數據監控旗下所有公司的生產鏈。 記者 李波 攝
保障和改善民生福祉
加大基本民生保障力度。扎實辦好十件民生實事。深入實施“促進就業十九條”,繼續推進“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健全工資支付保障機制,加大重點人群就業保障。深入實施廣東兜底民生服務社會工作“雙百工程”,新建不少于200個村(居)社會工作服務點。完善住房保障體系,新開工建設公租房500套,建成公租房1000套。落實國家生育政策及配套措施,完善0-3歲嬰幼兒照護體制機制。建成環北部灣廣東水資源配置工程湛江引調水工程。
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新增城鎮公辦中小學學位3.2萬個,鞏固提升學前教育發展攻堅成果,持續落實義務教育階段“雙減”政策和規范民辦義務教育發展要求,對接落實廣州市和相關高校對口幫扶湛江基礎教育發展各項工作;推進職普融通,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創建高水平技師學院;支持高校“沖一流、補短板、強特色”,加快建設廣東醫科大學海東校區、嶺南師范學院湖光校區、湛江一中新校區、湛江市第二技工學校新校區、廣東實驗中學湛江學校和湛江市專門學校等項目。
推進健康湛江建設。深入實施健康湛江行動,加快建設全民健康信息綜合管理平臺,推進廣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海東院區等醫院項目建設,加快籌建市口腔、眼科醫院。推動我市醫院與廣州優質醫療資源合作,深化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與湛江中心人民醫院幫扶協作,打造優勢醫學學科群。推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推動建立醫療服務項目價格動態調整機制,完善分級診療制度,實現門診費用跨省和省內直接結算。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推動市疾控中心遷建,加強省級公共檢測實驗室、縣級疾控中心實驗室、市縣新增傳染病院區建設,加快建設市應急醫院,打造區域緊急醫學救援基地。
航拍湛江城區。 記者 歐陽澤 攝
提升城市規劃管理水平
科學構建城鄉建設體系。加快編制市綠地系統、公園體系、環境衛生等專項規劃,以及西城片區等六大片區概念規劃。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堅持擁灣發展,以中心城區為核心,向東加快建設海東新區,向西加快推動湛江大道沿線、高鐵新城等開發建設,向南推動東海島工業新城建設,向北強化遂溪對中心城區的配套服務功能,高質量拓展城市發展空間。
推動中心城區強芯提質。以打造現代化高品質城市為目標,統籌實施西城片區、湛江北站片區、海東新區起步區開發,加快舊大天然-金沙灣-調順島片區改造、南油片區(首期)“三舊”改造項目建設,加大力度推進城中村改造。加強城市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開展城市體檢評估、歷史文化街區劃定和歷史建筑確定工作,重點推進赤坎古商埠、霞山風情街等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開發。推進金沙灣觀海長廊至調順島沿線品質化提升微改造,建成體育中心社區公園,建設一批別具特色的濱海河湖碧道,謀劃建設南柳公園、麻章人民公園。以繡花功夫強化城市管理,推進精神文明創建十大行動,大力整治城市“六亂”;打造“智慧城管”,啟動城市綜合管理服務平臺等項目前期工作;實施重點區域綜合治理,加強停車位規劃建設,系統推進解決市區交通擁堵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