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記者從湛江經開區了解到:為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和安全意識,提高學生學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能力,學會正確使用法律來約束自己與保護自己,推動校園普法工作深入開展,營造文明、平安、和諧的校園育人環境,共青團經開區委、區檢察院和藍天志愿者協會日前走進新民小學,開展“守護成長向校園欺凌說不”青少年自護主題講座。(據2月23日《湛江晚報》)
最近幾年,校園暴力與欺凌事件在我國各地不斷上演,法院審結的此類犯罪案件呈逐年上升趨勢,已成為影響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一顆毒瘤。早在2016年5月9日,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就下發了《關于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要求各地各中小學校針對發生在學生之間,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傷害的校園欺凌進行專項治理,這也是我國教育主管部門首次就校園欺凌進行專項治理,說明遏制校園欺凌、杜絕校園暴力蔓延已經刻不容緩。
校園出現暴力與欺凌現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源還在于未成年人法律意識的普遍淡薄。更進一步說,是緣于社會、家庭、學校教育中道德、法制教育的缺位。青少年是人生觀、價值觀等形成的重要時期,可是現在從小學到大學,都把文化成績作為考核學校、評估老師、評價學生的主要量化標準,隸屬于德育的法治教育幾乎成了空白。學生們不學法,不懂法,明明自己的行為已嚴重違法卻不知道是犯罪,甚至還滿不在乎,也難怪會在不知不覺中成為欺凌者。
校園欺凌現象侵害不只是被欺凌者,更是整個社會的文明秩序和良好風氣,每個人都是受害者,因此校園欺凌現象也不只是家長和學校應該關注的問題,更是整個社會應該關注的問題。國家有關部門通過調用法律資源,將校園欺凌問題納入法治化的治理軌道,體現了思維創新。但是,要想讓這一治理方案得到有效實施,最終還得依靠社會共治。
治理校園欺凌,需要政府、學校、家長共同參與,只要各方都積極行動起來,主動拿起法律的武器和其作斗爭,相信就不難根除校園欺凌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