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上午,廣東省體育局與廣東省教育廳就日前聯合印發的《關于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召開新聞發布會,解讀體教融合的新政策、新舉措。
全省體教融合工作將堅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著重在加強學校體育工作、完善青少年體育賽事體系等7個方面,通過推進退役運動員、教練員到學校任教,逐步提高體育中考分值,暢通體育、教育的資源共享渠道,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積極參與青少年體育工作等24條具體措施,促進我省廣大青少年健康發展。
鼓勵中小學每天上一節體育課
《意見》堅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以“一體化設計、一體化推進”為基本原則,從加強學校體育工作、完善青少年體育賽事體系、加強學校青少年體育訓練、加強各級各類體育運動學校建設、規范發展社會體育組織、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青少年體育發展、加強組織實施等7個方面提出了24條體教融合的具體任務和要求。
《意見》明確中小學每天上午安排不少于30分鐘的課間體育活動,鼓勵中小學每天開設一節體育課,當天沒有體育課的,下午安排不少于40分鐘的課外體育鍛煉,并適量布置體育課外作業。
此外,《意見》提出要開展大中小學校學生體育“素質評價”。改進中考體育測試內容、方式和計分方法,從2022年秋季入學新生開始,采用“素質評價+統一考試”模式,并逐步提高體育中考分值。高中實施體育學業水平考試,采用“素質評價+終結性專試”測評模式,原則上,成績不合格者不能畢業。
打造2000所體育傳統特色學校
此前,全身青少年體育競賽體系分體育、教育兩條線,未來,將建立體教共同規劃、共同發布、共同組織、共同管理的青少年體育競賽制度,充分保障青少年參加體育競賽的權益。目前,體教部門已做了一些嘗試,比如,在田徑、游泳等項目上,進行學生比賽和青少年錦標賽銜接;在省運會舉辦年實行“兩賽合一”,共同舉辦“廣東省青少年(學生)錦標賽”;打通運動員參賽資格,聯合舉辦“廣東省青少年三人籃球錦標賽”等。
、《意見》提出各地市辦好1所以上綜合性體育運動學校、各縣區加強少年兒童業余體校建設,開展業余訓練項目不少于5個;將義務教育階段青少年運動員文化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由教育部門負責體校文化教育,按照就近原則解決縣區體校在訓學生入學升學問題,保障體校文化教師繼續教育和職稱評定等待遇,多措并舉切實提升運動員的文化教育水平。
廣東省教育廳體衛藝處處長陳建生表示,下一步會把體育部門命名的“體育傳統學校”和由教育部門命名的“體育特色學校”,進一步融合體教資源,由體教部門共同命名“體育傳統特色學校”。
計劃在小學、初中、高中按照每個項目6:3:1的比例進行布局,以地級以上市為創建主體,比如,某個運動項目創建1所高中體育傳統特色校,則初中相應配置3所,小學配置6所,相當于一個運動項目需創建10所體育傳統特色學校。按照每地市創建體育傳統特色學校的運動項目不少于8個,每個縣區不少于3個計算,到2025年,全省體育傳統特色學校將達到2000所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