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月(霞山):擁抱數字學習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如果不會認字、寫字,會被稱作“文盲”;二十年前,如果不會用計算機上網、交流、辦公,大概率會被稱作“文盲”;時至今日,如果不會利用微信、抖音等社交平臺,不會拍攝制作短視頻之類的“新玩意”,同樣有可能被稱作“文盲”。這其實反映出數字化時代的來臨。
最近在徐聞辦了一場百名網紅千名主播線上賣菠蘿的活動,采取的是“一師十徒 以百帶千”培訓,然后形成千名主播同時帶貨的壯觀景象。乍一看,這就是個千人直播賣菠蘿的大活動,但再仔細想想,其實“一師十徒 以百帶千”的數字學習,也亮點十足。在這千名主播里,職業的主播可能只有100個,其他的是種植戶、當地村民,當然還有村干部,甚至周邊村鎮想來學直播帶貨的“學徒”。有人可能會問:“直播帶貨不是網紅主播的事嗎?我們只負責買買買?!钡炻劜ぬ}賣全球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直播賣果、電商銷售已經成為田間地頭的新農技,你不學習,你就落后。在“12221”市場體系里,“數字化”無疑是其中的精要所在。
不僅在田間地頭,如今各行各業都在數字化這個新賽道上“換道超車”。前幾個月,筆者到經開區一間室內裝修的店鋪購物。原本這家店占地面積很大,在商場的三樓。如今搬到了一樓,但店面空間小了很多。我一開始以為是這家店生意不好,所以把店面做小了。畢竟像這種搞裝飾的店,肯定多點樣板顧客看才好做生意。但后來選購時才發現,原來人家是“升級”了,這里已經純粹作為展示中心,不存賣現貨,顧客通過銷售人員手中平板電腦里的3D模型和AR體驗設備,就可以親臨其境般“看板”,然后在店里親手摸一下材質,選好顏色,就可手機下單、送貨上門。
企業要推動數字化轉型,就繞不開讓員工進行數字學習的問題。但有些企業所標榜的“數字學習”,實質只是一種形式而已。筆者有個朋友應邀到某企業培訓新媒體應用,但企業的要求令她大吃一驚。她說,企業要求她帶著電腦和PPT到現場講課。她苦笑著說:“我就差一塊黑板了。”更讓她無奈的是,有不少員工很抗拒學習這些他們口中的“年輕人玩的東西”,互動起來很困難。其實在別的企業,她已經在做直播培訓,大家只需要拿起手機,甚至可以一邊聽課一邊對照著操作。而且直播培訓的互動力極強,大家有問題就發上來,一提問大家就刷屏回答,氣氛很是活躍。如何讓員工從心底里接受“數字學習”“數字化思維”,或許才是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關鍵。
如今我們看有些老人家不會用微信、抖音,覺得他們是被“落下”了,但到我們老了的時候,數字應用場景越來越多、越來越先進,我們會不會也生出被“落下”之感呢?終身數字學習,又能否解決這個被“落下”的問題呢?
楊麗清(霞山):提升數字素養
在數字經濟時代,數字化技術不僅是必須的工作技能,更是必備的生存和生活技能。
近段時間筆者兩個農村親戚來湛江一間大醫院看病,因他們不會使用智能手機,我只好幫他們在網上預約掛號。面對一系列復雜的數字化就診流程,他們一籌莫展。由于該醫院病號比較多,做每項檢查都要排很長的隊,每次帶他們看病我都要請假半天或一天才能順利完成任務。后來他們不好意思總麻煩我,就叫在廣州工作的女兒請假回來陪同。而我也留意到來醫院看病的老人都有一、兩個年輕人陪同。于是經常聽到有些人感嘆,現在去一趟醫院太麻煩了!尤其是一些老人去醫院,老讓年輕人請假陪同,他們也于心不安啊。
我的身邊有很多老人思想比較新潮,他們樂于接受新知識和新事物,能熟練掌握各種數字化技能,如微信、抖音、視頻和直播等,這不但讓他們體驗到數字化給生活帶來的便利,還享受到生活更多樂趣和美好。
希望終身數字學習在全社會成為風尚,要搭建更多的數字學習服務平臺,加快提升全民數字素養,營造“人人、時時、處處”可學的環境和氛圍。
米蘇(霞山):時代的進步
筆者讀小學的時候,老師上課很簡單,甚至簡單得有點單調,不外乎就是一手拿著課本一手拿著粉筆,一邊講課文一邊寫板書。后來,大概是到了四五年級的時候,教室里多了一臺幻燈機,遇上一些經典課文或者公開課的時候,老師就會帶來幾張幻燈片放給我們看。那時覺得這像動畫片一樣,很是喜歡。而到了我自己當老師的時候,教室已經普遍裝上了電腦,老師用的是PPT課件來講課,雖然也要板書,但不得不說,這板書的內容比起我讀書的時候實在是少太多了。而且PPT課件看起來更精美,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效率。到了今天,課室里的教學應用平臺堪稱“百寶箱”,不但有課件,還有各種動畫短視頻,甚至一連線,還能與別的學校別的老師開展“同課異構”。這就是時代的進步,這就是數字化的魅力。
要適應新時代的教學新特點,老師得有“十八般武藝”。既要懂得備課、寫教案,也得會設計制作PPT,現在還要加上直播授課、錄制微課。不想被淘汰,就得跟上時代節奏?,F在的老師,在不少人看來是“閑”了,但實際上要學習的,課后要準備的,是更多了。在疫情防控“停課不停學”的那段時間,筆者第一次接觸錄制微課?;叵肫饋?,只能用“手忙腳亂”來形容,第一次錄制好了之后發現只有畫面沒有聲音的那一刻,讓我心生懊惱,從來沒有感覺做老師是這么難的。直到向一個剛畢業的年輕老師請教了許久,才把不懂的問題一個個攻克,到現在,已經能自己熟練地制作微課了。
未來各地教育水平的差距,很有可能就突出地表現為數字化教學上的差距。在“雙減”落地之后,有的家長很擔心,沒有了學科類培訓怎么辦,不能送孩子去上培訓班了,自己又不懂教,孩子成績拉下了怎么辦。但在筆者任職的學校,家長幾乎是不用擔心這個問題的。倒不是學生成績都很好不用家長輔導,而是學校有微課資源庫。無論是課前預習、課堂同步、課后鞏固,都有分類微課,標明了主要內容和難度系數,可以提供給不同學力的學生進行個性化定制式學習。比如語文課,不僅有專門講解一課生字詞的微課,還有教造句的、教朗讀的、教發散思維的。如果家長擔心孩子看多了手機影響眼睛,甚至可以讓學生“聽”著學。在珠三角一些城市,這種數字化教學趨勢變得非常明顯,微課資源庫甚至網羅了全球優秀教育資源。
數字化浪潮給老師帶來了很大的挑戰,但在相關培訓上,是比較滯后的。比如說微課制作的小技巧、校本數字課堂設計等,其實都應該安排上,這樣才能幫助老師跟上時代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