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紙征信報告,關系著每個人的生活,一旦有不良記錄就會對生活產生重要影響。有些征信記錄較差的消費者急于消除不良征信記錄,容易陷入“征信修復”的騙局。近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提示,強調 “征信修復”“征信洗白”皆為騙局,切勿上當受騙。
適逢第39屆個“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到來之際,為切實保護消費者權益,廣發信用卡中心反欺詐專家鄭重提醒廣大金融消費者,在征信領域不存在“修復洗白”等說法,凡是聲稱合法的、商業的、收費的“征信修復”都是騙局。任何人都無權刪除、修改征信記錄,切勿聽信謠言“修復征信”導致財產損失。
“征信修復”騙局套路多
目前“征信修復”詐騙案發生頻率較高,根據已經發生的眾多案例來看,“征信修復”騙局主要分為以下幾種。
針對普通失信主體的“征信修復洗白”詐騙。這類騙局一般以“征信修復、洗白、異議申訴咨詢、代理”為名義開辦業務或發布廣告,在收取高額費用后失聯;或者運用虛假材料、虛假信息等非法手段修改不良信息,在修改失敗后失聯。
針對創業、就業人群的“信用培訓考證”詐騙。這類騙局多以培養征信修復、信用修復專業人才為口號,謊稱教授征信、信用修復技巧或提供征信修復師、征信管理師的培訓、考證服務,以此騙取培訓費。
針對創業人群的“加盟代理”詐騙。這類騙局以征信市場需求量大,未來有“錢景”為由,誘導用代理、加盟等方式開辦征信相關業務,實則為騙取代理、加盟費用。
以上幾種常見的“征信修復”在損害消費者個人財產的同時,也會泄漏個人敏感信息。這類騙局在辦理“征信修復”過程中,均會要求信息主體提供身份證件、銀行卡號、聯系方式等個人敏感信息。不法分子通過泄露、買賣個人信息從中漁利,甚至利用這些信息冒名網貸,騙取高額貸款利息,危害信息主體人身及財產安全。
保持個人良好信用才是“正道”
如今征信報告已成為每個人的“經濟身份證”,騙子正是利用人們急于消除不良征信記錄的心理實施詐騙,因此廣大消費者切勿相信所謂的“征信修復”。
如果征信報告真的產生不良記錄,而消費者認為征信報告上的信息有誤時,有權向征信機構提出異議。征信機構或銀行會進行核查和處理,若有錯誤會進行更正。提出征信異議所需的資料也不復雜,個人持有效身份證件、企業法人自己或委托他人持營業執照即可辦理,無需通過中介,相關機構也不會收費。即便征信報告中有了不良記錄,也不要過于恐慌。根據相關法規政策,個人信用報告中的不良記錄在不良行為或事件終止5年后會自動刪除,不會伴隨終生。另外,消費者也可通過發表個人聲明的方式,闡述對逾期的解釋和說明,信用報告中會如實記載。銀行在做貸款審批時會進行綜合研判,不會將信用報告作為唯一參考依據。
想要保持相對完美的、沒有不良記錄的征信報告,通過“征信修復”方式肯定是不可行的,最重要的還是消費者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個人信用。對此,廣發信用卡中心反欺詐專家有幾點建議:一是消費者可以定期查詢本人的信用報告,隨時了解自身信用狀況,目前個人每年有2次免費查詢本人的信用報告的權利;二是要注意保管好自己的身份證件、網銀、手機銀行等敏感信息,以防個人信息泄露“被貸款”;三是消費者要合理負債、量入為出、按時還款,切勿過分提前消費導致無法按時還款,出現逾期記錄影響個人征信;四是每位消費者要審慎為他人提供擔保,以免影響到銀行等放貸機構對自己還款能力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