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九九_久久中文精品_欧美日韩中出_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登錄湛江云媒賬號

雷州市英利鎮田頭古圩 一個有故事的文化古圩

2022-03-20 09:47 來源:湛江日報 作者:文/記者曹龍彬 通訊員陳彤翔 圖/記者劉冀城

位于雷州市英利鎮的田頭古圩正街。

田頭古圩位于雷州市英利鎮,三面靠田,水田的外圍為較高的丘陵,遠望狀似一口敞開的大鍋,且田頭圩北面有一個叫“鍋蓋嶺”的小山坡(俗稱“嶺子凸”),而當地古語的“那”即是“田”,“爐”大概是與地形有關吧,所以田頭圩古稱“那爐圩”。

田頭古圩的古戲臺。

據文獻記載,明末形成圩集前的田頭村,與只有一路之隔三家仔村(現已沒有此村)雞犬相聞、守望相助地生活著。彼時,這一帶人們的集圩地在西南三公里處的北街圩(現屬徐聞縣邁陳鎮),隨著人口的增多,北街圩南邊為小山坡、北邊為狹長的海灣,非常不適宜于集圩,三家仔村地主每每結伴趕集,都找不到合適的地方纏馬,遂與附近鄉紳商議,把圩集搬來田頭村。三家仔村地主還聯合其他地主鄉紳放榜承諾,建圩三個月內,任何人挑貨來賣,散圩后賣不完的,他們都按市場價收購。經過一段時間的“優惠運作”,田頭圩在順治二年(1645年)已街巷有序,初具規模。

成圩初期,除少數“土著”居民與旁邊的三家仔村民外,不斷有外地商賈進駐置業,至民國時期,田頭圩常住人口已達1000多人,姓氏50多個,是雷州半島姓氏大全村莊。

田頭古圩地處雷州市英利鎮,徐聞縣下橋、邁陳三鎮交匯處,地理位置獨特。歷史上,海灣曾沿伸至圩郊,新中國成立之前,廉江、廣西的陶缸、建筑材料等商品從北部灣可直運閘口碼頭到田頭圩銷售。在原來交通還不發達的集體經濟年代,田頭圩是南邊沿海村莊的海產品與北邊“內陸”村莊的番薯、大米的最好交易地,很長時間來,田頭圩集比一些較小的鎮圩還熱鬧繁榮。

已經瑯瑯上口了不知多少年代的歌謠,“哎哦哦喲,田頭回下橋”,反映的就是徐聞縣的下橋與田頭兩圩之間生意人“走市”現象。

古建筑天后宮里的石碑。

濃厚歷史文化

田頭圩北邊有一座古廟宇,因為廟中供奉康公與關公,故稱康關廟,是田頭圩最早的廟宇。

此廟始建年代已無從考證,現存廟中的古石碑記載于清光緒七年(1881年)與古圩拱門一起重修。

田頭圩正街的古建筑天后宮,始建于明代。二進式四合院布局,磚木結構,硬山頂建筑,保留著清朝朝隆三十七年(1772年)重修時的建筑風格,2010年被命名為湛江市文保單位時再次重修。山門的半拱式梁加及“獅子托梁”雕刻,屋脊的古文灰雕,墻裙、屋檐的花鳥蟲魚具有較高的藝術特色。廟門浮雕古楹聯“天恩周海角,后澤沛田頭”。廟內文物除了清朝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重修碑記外,還有清朝乾隆三十三年四月初四立刻的“田園鋪碑”。此碑主要記述公租田園的名稱、位置、面積及公租款的用途。

另一塊立刻于嘉慶十八年六月的“公議米行”石碑記載的是十多個“某某號”貨棧或商行合眾捐款修筑兩條進入圩區石板路之明細款。透過石碑上標記的十多個“某某號”貨棧或商鋪,可想而知當時商鋪林立、熙熙攘攘的繁榮圩景。后人據石碑內容與“公議米行”碑名推測,當時可能是一個比較有威望的米行(或許就是叫公議米行)倡導圩上各貨棧或商鋪捐款而得此碑名。

最值得一提的是一塊刻立于清朝宣統元年的“公禁碑”。從碑中“屠商不得當街宰殺”、“飯店無容傾水”等字樣可知。此碑是當時圩上治理環境衛生的禁約,不能不令人慨嘆古人尚能如此講究環境衛生與營造宜居環境的超前意識。

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均有共產黨領導的部隊駐扎于天后宮與敵作戰。新中國成立后,田頭大隊在天后宮辦公至1989年。

謝貢生與古圩門的故事

清嘉慶年間,田頭圩建好入圩的青石板路后,緊接著圩上諸事不夠順利。于是,圩上各商鋪與熱心人士又捐款修建了一個磚石混合體的拱形大門,徐聞縣下橋鎮金竹村謝姓貢生為圩門題寫了“那爐古圩”四個大字。

圩門修好開通之日,有別有用心的趁圩人說:“貢生的字寫得也不是很好”,此話傳到貢生的耳朵后,貢生氣得三年不愿趁田頭圩,成為田頭圩一帶茶余飯后佳話。

村民在圩郊的莊稼地里找到的“那爐”石匾。

1960年代末破四舊拆除古圩拱門后,玄武石題刻的“那爐古圩”也被丟棄。2021年初,有村民在圩郊的莊稼地里找到“那爐”石匾,馬上找人幫忙取回村委會,金竹村謝姓貢生的后人知道消息后,都趕來參觀祖先的題字。每一位來參觀的人都認為“這字寫得不錯”,都想著當時的那位趁圩人是在說風涼話。

神秘的當鋪

建于清朝康熙年間的田頭古當鋪,占地面積約十畝。據記載,清朝早期很長的一段時間,雷州半島的三大當鋪分別在雷城、烏石、田頭。該當鋪雙層玄武石圍墻配上四角碉樓,顯得威武氣派。因為田頭當鋪在整個清朝時期,無論建筑規模、防護等級、經營狀況等,在雷州徐聞都無可媲比,且當鋪的主要人員、貴重物資均能順當地秘密“隱退”。所以,人們都一致猜測當鋪的幕后老板肯定來頭不小。

清朝雍正年間,田頭鄉紳在天后宮旁創辦了“義學館”,有多位先生同時在此教書,是當時較有規模的“學校”。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因一時還未能建設好新校室,繼續在當鋪創辦學校。

195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某部,在田頭圩天后宮與當鋪設立解放海南島“支前站”。站長楊恒(遂溪縣洋青鎮人)與組員王烈(楊家鎮王排村人)、徐聞縣第一中學進步女青年林珠,在這里領導解放海南島的“支前”工作,為解放海南島立下卓越功勛。新中國成立后,田頭圩被評為革命老區村莊。

編輯:周子琪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湛圖片

  • 深中通道背后的“湛鋼力量”
  • 雷州工業“組合拳”真勁!
  • 徐聞海上風電300兆瓦增容項目樁基礎施工全部完成
  • 麻章區舉辦“我心目中的紅樹林”青少年繪畫作品展覽
  • 廣前研學基地正式開園 湛江日報社大型軍旅夏令營火熱招募
  • 震撼!超級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車
    熱點新聞排行
  • 月點擊
  • 周點擊
  • 日點擊
  •   
數字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