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湛江日報《關愛》專欄報道了遂溪眾成志愿者協會陳勵應的事跡。讀了頗令人感動。
陳勵應是一位年過花甲的老人,按理說她操勞了大半輩子,應該好好休閑養生,享受晚年舒服快樂的生活。但她沒有這樣做,她選擇了學習雷鋒,甘當志愿者,為社會獻愛心。她曾在病床前悉心照顧志愿者協會的重病隊友,全程護理,不收取分文報酬,直至該隊友康復出院;她曾幫扶單親家庭小女孩上學就讀,定月資助極度困難的萬氏三兄弟,圓了孩子的學習夢成才夢;她身穿紅馬甲,在車水馬龍的大街上維持交通秩序,一站就是8個多小時。向往來車輛行人送上微笑,獻上拳拳愛意真情。
陳勵應作為“最美志愿者”,“遂溪好人”整天想著法子去幫助他人,為需要的人排憂解難,在平凡細小的事情上,展示出大愛風范,實現著人生的最大價值。在陳勵應身上體現一種發自內心的善良,展現著對崇德向善的執著追求。這種不夾帶任何私欲和功利的尋常善舉更加接地氣,更加暖人心,更加有力量,同時更加鼓舞激勵人。實踐證明,善行義舉從來不分大小,在群眾需要的時候,我們盡其所能,用自己綿薄之力去詮釋與人為善、扶危濟困、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就能在全社會傳遞文明風尚,筑牢立德樹人的基礎,激發更多向上向善的力量。
陳勵應是一名志愿者,志愿者是文明創建的生力軍,是展示社會正能量的優秀代表,是學習雷鋒的好榜樣。湛江有70多萬注冊志愿者,他們用實際行動引領城市精神文明建設,樹立社會良好風尚,書寫新時代雷鋒故事。走進湛江城鄉,身穿紅馬甲的志愿服務者隨處可見,學雷鋒獻愛心,為群眾做好事蔚然成風。只有當學雷鋒成為一種良好風尚,成為人民群眾的自覺行為時,雷鋒就是崇高偉大的精神載體,凝聚人心的道德力量,就是全人類共同的寶貴的精神財富。
雷鋒精神,人人可學;奉獻愛心,處處可為;倡導善行,須時刻積蓄力量。新形勢下,需要凝聚更多的榜樣力量,需要彰顯正能量激勵,需要讓那些凡人善舉更好地帶動和影響社會的道德風尚。行大愛、明大德、聚大善,用真情和行動奏響無私奉獻的動人旋律,唱響德美湛江的關愛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