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冬種馬鈴薯收獲季,遂溪縣界炮鎮坦塘村馬鈴薯種植基地一片繁忙。記者 李波 攝
為進一步加強互學互鑒、推動高質量對口合作,供各地在實際工作中借鑒和創新實踐,3月26日,國家發改委刊發對口合作典型經驗做法,專題介紹了黑粵兩省深化合作交流方面取得的成效,文中更是濃墨重彩介紹了湛江與黑龍江省綏化市以創新合作模式探索的“北薯南種”模式,充分肯定了該模式不斷凝聚起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力量。
為解決黑龍江省綏化市每年只能種植一季馬鈴薯、冬季大量農業資源閑置和湛江市水田冬季閑置等問題,黑粵兩省利用黑龍江省馬鈴薯種植從業人員多、經驗豐富、機械化水平高的優勢,在湛江市冬季規模化種植“黃麻子土豆”。截至目前,湛江市馬鈴薯種植規模已達到1.3萬畝。
“綏化與湛江實現優勢互補,共同探索創新了一條馬鈴薯由‘北薯南運’向‘北薯南種’轉變的新型合作模式,這對雙方來說是合作共贏。”黑龍江望奎縣龍薯現代農業農民專業合作聯社副理事長、遂溪縣龍薯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常加建表示。
為確保“北薯南種”這一探索可推廣、有發展,黑粵兩省通過以相關農業合作社名義租用分散在湛江市農民手中的土地等方式,推動土地資源整合,并調撥大型農機具40余臺(套)赴湛江,推動馬鈴薯機械化種植與馬鈴薯加工企業簽訂合作協議,開展訂單化種植。
同時,綏化市還與湛江市種業公司合作,培育適合當地種植的高產、優質的馬鈴薯品種。“北薯南種”在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智慧農業等方面作了有益嘗試和探索。
記者了解到,兩地正在實施粵黑省際現代農業產業園“稻-稻-薯”生產模式項目工作計劃,在遂溪縣租用(流轉)一千畝以上、農田基礎設施較好的連片水田,作為項目的核心研究試驗示范基地,預計今年底完成選點租地、建設和完善機耕道路、標準面積田塊、排灌系統、輔助設施設備等基礎設施。將開展“稻-稻-薯”生產模式示范試驗,打造全新的人工智能、無人機和互聯網加現代農業生產模式,為粵黑兩省現代農業生產、閑置農業資源的再利用、農業種植結構的調整優化、農村農業增效和鄉村振興開創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