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促進菠蘿產業提質增效,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南亞熱帶作物研究所(簡稱南亞所)于2020年承擔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子任務“菠蘿花果精準調控技術示范與推廣”,在廣東省紅星農場建立了菠蘿增產節本增效栽培技術示范基地。4月1日,正值清明前后,是菠蘿最當季、最香甜的時節,南亞所菠蘿研究團隊組織專家前往該示范基地進行現場測產測質。
產量質量雙提升
來自不同研究領域的5位農業專家,組成了以謝耀堅研究員為組長的測產小組。頂著風雨,踩著泥濘,測產小組在示范區選取5個樣點,對照區2個樣點進行采樣,每個樣點采果20個,當場測定單果重,并根據單位面積產量折合成畝產。經現場測定與計算,“菠蘿增產節本增效栽培技術示范”通過花果調控等多項技術的綜合應用,提高了產量和質量,每畝產量增加1000多斤。專家組一致認為該任務達到了節本10%、經濟效益提高15%以上的目標,建議推廣該項技術,以提高菠蘿產業經濟效益與綜合競爭力,推動菠蘿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臺農17號’(金鉆鳳梨)鮮食品質好,不易黑心,市場認可度高,但存在催花失敗、裂果、種植技術要求高等問題,導致很多農戶想種而不敢種。”南亞所菠蘿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劉勝輝告訴記者,為破解這一系列難題,研究中心經過多年試驗研究,研發了“臺農17號”菠蘿產期調節、裂果防治及高產栽培技術措施,并于2020年3月在紅星農場建立了500畝示范基地,集成示范臺農17號菠蘿產期精準調控技術、菠蘿水肥一體化精準施肥技術、菠蘿品質調控技術、病蟲害綜合防控技術等。
集成技術讓農戶嘗到“甜頭”
記者了解到,菠蘿產期精準調控技術由南亞所研發,可抑制菠蘿自然開花達1%以下,使菠蘿人工催花抽蕾率達98%以上,通過促控結合,使菠蘿在最佳品質時期上市。該技術的應用使菠蘿增加產量20%以上,降低難催花品種催花成本90-190元/畝,減少易催花品種乙烯利使用量90%,減少環境污染。該技術成果達國內領先水平,獲2015年農業部神農科技進步獎,為2021年廣東省農業主推技術。現已廣泛應用于廣東、海南、云南等地菠蘿產期調節。
水肥一體化技術是一項將肥料溶解于水中,借助首部設備和滴灌管道將肥料和水分一同供應到作物根系的實用技術。國內外研究表明,應用施肥水肥一體化技術能夠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增加經濟效益。南亞熱帶作物研究所相關研究表明,相比農戶常規施肥,在菠蘿上應用水肥一體化技術,植株氮、磷、鉀養分吸收量增幅明顯,提高了植株養分吸收效率;菠蘿增產18.82%-26.57%,商品果率提高9.12%-16.67%;增收46086-51294元/公頃。
菠蘿果實品質調控技術主要包括牛皮套袋技術及葉面配方施肥技術。套袋技術的使用可100%預防菠蘿果實日灼,還可改善外觀品質,使菠蘿果實著色均勻;葉面施肥補充中微量元素可降低裂果發生率30%左右,并增加果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已申請國家發明專利。品質調控技術的使用可以顯著提高菠蘿果實品質和商品果率。
率先應用該項集成技術的農戶已嘗到“甜頭”,紅星農場菠蘿產業園區經理李敏表示:“應用了該項技術后,金鉆鳳梨坐果率達到了98%以上,而且果質非常好,供不應求。當前,普通巴厘品種菠蘿地頭價約1元/斤,我們金鉆鳳梨可以賣到3元/斤!”下一步,園區將與南亞所加強合作,逐步推廣應用這一種植管理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