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湛江市紅樹林科學論壇以“線上視頻+線下參會”形式在湛江灣實驗室開講,共論紅樹林保護之道,為湛江建設“紅樹林之城”帶來了有力科學支撐。(4月17日《湛江日報》)
“海岸衛士”“海洋綠肺”“海上森林”……作為熱帶、亞熱帶海岸潮間帶特有的胎生木本植物群落,紅樹林能防風消浪、凈化海水、固碳儲碳,還能維持生物多樣性,也因此被賦予了諸多美譽。去年底,湛江正式提出要打造“紅樹林之城”、讓“湛江紅樹林”成為廣東生態建設的新名片。
4月16日,湛江打造“紅樹林之城”迎來了兩件大事:一是湛江灣實驗室紅樹林保護研究中心揭牌;二是湛江市紅樹林濕地保護基金會成立。這意味著湛江“紅樹林之城”建設邁出了實質性的一大步,兩者將分別從技術和資金兩方面為湛江紅樹林保護、“紅樹林之城”建設提供強力支撐。
紅樹林保護、修復和利用,是打造“紅樹林之城”的題中之義。其中,紅樹林保護又是前提和基礎。探索創建紅樹林保護的“湛江模式”,勢在必行。
報道中提到,近年,“在全世界紅樹林面積逐年遞減的趨勢下,湛江紅樹林面積卻逆勢遞增,被國際濕地專家稱為世界濕地恢復的成功范例”。“世界濕地恢復的成功范例”,意味著湛江在紅樹林保護與修復方面的經驗,就算放到全世界來看,都是極具借鑒意義的。
而且,湛江不僅擁有全國面積最大的紅樹林自然保護區,還憑借去年“湛江紅樹林造林項目”首筆5880噸的碳減排量轉讓協議,開了我國藍碳交易的先河,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上取得了具首創意義的突破。
另外,無論從湛江人與紅樹林的“老鄰居”“老朋友”情感底蘊而言,還是去年以來關于“紅樹林之城”“紅樹林精神”的價值認同漸增,都說明“紅樹林守護海洋,我們守護紅樹林”的意識正在這片紅土地上不斷壯大。
天時地利人和,探索創建紅樹林保護的“湛江模式”,不僅對廣東、全國紅樹林保護提供樣本經驗,甚至對世界濕地恢復、綠色低碳發展都將產生深遠影響。2021年8月,全球紅樹林聯盟發布了《全球紅樹林狀況》報告,指明未來紅樹林保護方向;9月,中國—東盟紅樹林保護倡議正式發布,探索建設“中國—東盟紅樹林生態廊道”。湛江的紅樹林保護工作,不僅要“跳出湛江看”,更要視之為“國之大者”,甚至“立足全球看”。
當前,湛江各地都致力于紅樹林保護、修復和利用,有計劃推進紅樹林旅游路線的,也有聚焦生態教育、康養融合的。只有找到切實可行的紅樹林經濟價值實現路徑,社會和企業才更有動力參與保護和修復活動。如何找準紅樹林變“金樹林”的轉換器,同時又避免破壞紅樹林資源,正考驗著湛江在“保護”與“開發”上的平衡功夫。借著江灣實驗室紅樹林保護研究中心揭牌、湛江市紅樹林濕地保護基金會成立的契機,科學系統地探索創建一套有湛江特色的紅樹林保護“指南”“寶典”,正當其時。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探索創建紅樹林保護的“湛江模式”,是目標,更是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