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畝原生態林擁抱遂溪柴埠村,村民掛牌認養守護這片綠。被認養的樹木有專人澆水、施肥、除草,如出現因災害死亡現象則及時更換死株,村民和外出鄉賢紛紛響應。(據4月19日《湛江晚報》)
公園里的樹木掛著“認養牌”的就見得多,但村莊里的樹木掛著“認養牌”,筆者還是第一次見聞。為柴埠村村民掛牌認養樹木叫好!為他們發自內心保護生態環境的行為鼓掌!
此刻,筆者為柴埠村的樹木感到幸福,因為它們被村民視為掌上明珠,細心呵護,百般寵愛。同時,筆者也為柴埠村的村民感到幸福。“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他們天天被滿目蔥蘢的綠意擁抱,推窗見綠,出門見綠,耕作見綠,休閑見綠,沉浸在生機勃勃的綠色世界中。坐擁這座負離子超高的天然大氧吧,門迎春夏秋冬綠,戶入東南西北風……柴埠村,是真正的綠色家園!浸潤綠色、享受綠色、欣賞綠色,柴埠村村民真是令人艷羨!
“我想去柴埠呀,我想去柴埠,到了柴埠村的時候放慢我腳步,濃綠抱村呀賞心又悅目……”,寂靜夜晚,清風怡人,筆者情不自禁啍起了一曲《我想去柴埠》。
一個村莊,不是說建了多少幢別墅燦燦然而顯得“高大上”,只有做到了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高大上”。要實現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因為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農村的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只有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推動鄉村自然資本加快增值,才能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和諧統一。
上世紀50年代末,柴埠村的那片原生態林曾遭破壞,但后來村民自發封林育樹,老林重獲新生。村里制訂護林禁約,嚴禁砍樹傷林,村民寧愿外出幾公里遠拾柴,也不損壞林里的一枝一葉。這就是柴埠村村民的可貴之處。村民已把樹木奉為可尊可敬的“寶”,而不是簡單粗陋的“柴”。
看了柴埠村的生態美,筆者想到了自己的老家。老家是一條偏僻的小山村,上世紀90年代以前,全村竹樹環繞,泥竹清翠,大樹參天。竹林中有10棵野生山竹樹、5棵大榕樹、30多棵桂木。后來,村人或進城工作,或搬到鎮上居住,村子成了名副其實的“自然村”。村中的泥竹被人連片砍光,山竹樹被人連根挖走……近日回鄉,雖見滿眼皆綠,但以雜樹灌木居多,沒有竹林和大樹的裝扮,老家的妝容缺少了靈動的氣質。撫今追昔,令人感嘆不已。
樹木,筑起綠色屏障,防風固沙,守護村莊安寧;樹木,打造“綠色工廠”,碳匯出色,制造清鮮空氣;樹木,積蓄綠色財富,可見可擁,人人必須珍惜。
愛樹護樹,是一種風尚,也是一種美德。樹好人好,人逢綠樹精神爽;村美人美,鄉風文明風范傳!